本篇文章1343字,读完约3分钟
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伦理和制度内涵
特约评论员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事实上,“工匠精神”去年成了热门词汇。“工匠精神”是一个带有浓厚传统(前现代)色彩的词汇,但它在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大放异彩,承载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迫切需要的文化基因,被视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的良方。“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在个体层面上追求产品完美的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而且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伦理和制度内涵。
培育“工匠精神”的经济政策目标是“鼓励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以及“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创造品牌”。这是对过去数亿件衬衫、袜子、打火机甚至钢铁生产模式的反思和改变。这种单一产品、低成本、规模经济的生产模式是福特主义的核心特征。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包括低端产品、品牌缺失和资源浪费。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倡导消费者个性和创造力的时代,后福特主义时代将真正到来。技术和工人技能的“灵活性”正是“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核心。显然,“工匠精神”是它的文化灵魂。日本之所以能够突破美国福特主义,创造出丰田生产方式等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是因为其“工匠精神”的传承。
与传统工匠强调技术的秘密和秘方不同,现代“工匠精神”不仅强调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强调开放性、协作性和信息共享性。秋山李惠在《工匠的精神》中提出的“工匠守则”包括“信息共享,使你和你周围的人工作顺利,让每个人放心。”在数字时代,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优势日益被开放参与和公众参与所凸显。最近,通用技术公司ge宣布,它将向所有工业互联网开发商全面开放predix平台,制造商和个人开发商均可使用该平台进行研发。这使得predix系统类似于工业安卓(开源)系统,能够将复杂系统的更新和开发与个人创新的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开源精神的实质,它是对复杂系统进化中个人贡献的利用和认可,相当于通过各种“人类登月工程”对个人劳动创造力的价值挖掘。斯蒂文·韦伯的《开放源代码的成功之路》对“开放源代码精神”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总结。结合“工匠精神”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开源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更多的相似之处,这将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在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伦理和制度内涵。
在更深层次上,“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人和劳动的认可和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在今年央视“三八妇女节”晚会上,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疏浚工人荀晓红引用了雨果的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做好“苦、脏、累、险、毒”的工作是工作的价值和尊严。“工匠精神”不像瑞士表、精密仪器、精美物品等高大产品中的直观感觉那么简单,也不像普通工作、产品和服务中的直观感觉那么简单,这是现代“工匠精神”更充分的内涵。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对工作平等和劳动尊严的真正承认,承载着道德、良心、责任和责任。正如由数亿行代码组成的开源操作系统记住了单个开发者的贡献一样,它也是一种“6亿中国人尽最大努力”和“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兴衰负责”的自我价值发现机制。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在大工业和规模经济时代重新发现劳动价值的旅程,是培育大众创业和创新的伦理基础。(欧阳遇见主编)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伦理与制度内涵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