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9字,读完约7分钟
如今,即使是2012年出生的最后一批“双非婴儿”也已经到了幼儿园年龄。有一个香港籍的孩子。它曾经受到亲戚朋友圈子里的人的称赞和羡慕,但是现在因为孩子们在学校的经历,它看起来很尴尬。
在深圳,有一些香港籍的孩子,曾经被亲戚朋友圈子里的人称赞和羡慕。现在,这似乎很尴尬:为了送孩子上学,他们每天要在路上花5-6个小时。
2001年,香港法院裁定,父母没有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香港所生的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直到2013年1月,大陆孕妇才来到香港生孩子。在这十年间,超过20万名“双无”或“单无”(父母一方是香港居民)婴儿在香港出生。
就连2012年出生的最后一批“双飞”宝宝也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虽然在香港享受着上学、就医等户籍身份带来的好处,但高昂的上学费用让许多像他们这样的家庭陷入了两难境地。
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委员陈?茹援引官方数据指出,2015年深圳的跨境学生人数已达到3万人,2016-2018年将增至6.5万至8.5万人。
在香港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被围困的城市。
高昂的成本
于(化名),陈女士的儿子,在香港注册,四岁。她就读于香港元朗熊定家幼儿园的中产阶级。正因为如此,她成为了“2014熊定家幼儿园”微信群的一员。这个群体中有26个“双非”家庭。与那些生活在海关之外的家庭相比,住在深圳前海的陈泰(音译)是幸运的:如果她走过跨海大桥,她和儿子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深圳湾口岸。让她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于有一辆校车。
虽然公立幼儿园不收学费,但对于“双非”家庭来说,时间和交通费用还是有点沉重。与深圳公立幼儿园每月600-720元的教育费相比,一项调查显示,跨境保姆车的月费在800-1650元之间。于的深港特快大巴服务于跨境学校儿童社区的入口,因此收费相当高,每月2400元。"有3000人生活在偏远地区,如宝安和布吉."陈泰介绍道。
陈泰的家人在深圳做生意,经济实力相当。考虑到于至少要在香港上高中,十年的交通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他曾经考虑过自己买一个深港通牌照。然而,“过去,这样一个深港牌照的费用是100万,但现在根本就不发了,所以别无选择。”
被交通费困扰的父母面临着放弃个人生活的尴尬。一些住在深圳布吉、龙华等地的家长,早上要乘公交车到地铁站,换乘一到两次福田口岸,然后在学生汹涌的人流中排队通关。通过海关后,他们必须乘坐保姆车送孩子去幼儿园,来回需要5-6个小时。许多父母被迫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妈妈”。在上述微信群中,一些母亲会在等待孩子通过海关后离校时购买食品和日用品,有些甚至直接成为购买代理。
虽然上学很麻烦,但陈泰的家人很乐意去香港的公立幼儿园。“双语教学从小就开始了,有很多素质拓展活动,教师更有责任心。”陈泰的丈夫于青阳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在香港学习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和陈太太有同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陈泰告诉《时代周刊》,在熊定家幼儿园,超过一半的孩子来自深圳湾大桥的另一边。据《南方日报》报道,香港枫溪一中48%的学生是跨境学生。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的数据,2016学年共有28,106名跨境学生,该局预测,跨境学生对香港公立小学学额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直至2018-2019学年。
陈太太和陈太太觉得他们的孩子在香港的教育值得他们努力。于青阳不断提到“精英教育”这个词。在他看来,香港是他实现精英教育梦想的地方。于所在的熊定家幼儿园采用小班教学。教师注重个人修养,因材施教。在参观了香港当地的一所小学后,于青阳更加关注香港教育。
余的英语口语水平超过了她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的哥哥,陈老师和陈老师为此感到骄傲。为了跟上孩子们,陈太太将在周末参加粤语培训班。一家人都在忙着照顾于,而杨也早就为孩子的未来规划好了:“不管他学什么,至少他得在美国或英国读医生。”
晚上10点以后,白天熙熙攘攘的“2014熊定家幼儿园”微信群沉默了:晚上的时间非常宝贵,他们不得不早点睡觉。
进退两难
微信群“2014熊鼎佳幼儿园”的另一位家长孙泰(音译)认为,“双非”这个词带有些许歧视性,她称自己的孩子为“港宝”。在过去的一年里,她让孩子回深圳学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孙泰是每天花5-6小时送孩子上学的父母之一。2015年4月,深圳从“一签多行”到“一周一趟”的香港之旅后,进出香港变得不太方便,她不得不辞去工作,整天忙于照顾孩子。
从今年二月开始,孙太太每星期二和星期四都过得像一场战争。她早上刚送完孩子,就匆匆赶往罗湖跨境学生服务中心。她报名参加了为跨境儿童家长开设的英语和广东话辅导课。“被压垮的感觉,整个人崩溃了,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的半生都是在路上度过的。”她抱怨道。
《时代周刊》记者了解到,罗湖区跨境儿童服务中心自2009年试运行以来,不断为跨境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学生衔接课程及德育培训、亲子教育、志愿服务、跨境家庭互助网络等。据统计,在2011-2014年期间,为18 000多名跨境学生及其家长组织了422个班级、小组、小型和大型活动。
其中一项服务是孙泰参加的家长语言培训班,六个班共50元。记者从跨境学生服务中心香港志愿者服务处了解到,服务中心为家长和孩子提供的课程供不应求,往往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抽签。
在“深圳之家”社区的“香港教育”版块,一页有39个帖子,其中10个都在讨论如何让“双非”儿童返回深圳学习。
2012年,随着香港“零双免”政策的实施,深圳公立学校开始在原则上拒绝来自香港和澳门的外国学生,私立学校成为双免儿童的“救命稻草”。孙泰曾经瞄准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的学费高达每年6万至10万元,这让她犹豫不决。
令孙泰担心的是,香港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不及私立大学。“我担心孩子们上中学和大学时不会有竞争力。”
由于交通及学费问题,大部分“双无”子女的家长会安排子女在香港邻近深圳的郊区,例如元朗、天水围及上水就读。据香港媒体报道,这些地方的幼儿园都很缺学生,所以在早期就招收了大量的“双非”儿童。
“香港本地人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幼儿园,而在我们幼儿园上学的都是本地家庭,他们并不富裕。”孙泰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教学质量的差异。“私立幼儿园的外籍教师比例很大,但我们这里只有两三个。”
随着深圳房价的上涨,孙泰在龙华的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5万元,在深圳高级中学龙华校区范围内。现在,我家附近的学区不能去上学。孙泰遗憾地告诉《泰晤士报》记者,“你不应该随大流去香港生孩子。”
据媒体报道,深圳市教育局正在就双非招生进行相关研究和讨论。陈?茹提交了一份关于将香港和澳门儿童纳入公立学校教育的提案,在微信群“2014熊鼎佳幼儿园”中引起轩然大波。孙太说如果有机制的话,她会放弃孩子的香港身份。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双非儿童上学难 从被人羡慕到不能承受之重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9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