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65字,读完约13分钟
[摘要]“当前SASAC的变化是从具体事务指导向战略指导的转变。”李长安(博客、微博)表示,SASAC转向“以资本管理为主”后,行政层面带来的监管问题将大大减少。“过去,我们用权力说话,但现在我们用资本说话。
《时代周刊》记者黄长城来自广州的杨凯奇
“他从基层出来,留在了工厂。他非常熟悉现代工业的运作和融资。”谈到对新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青(以下简称“SASAC”)的总体印象,中国政法大学资本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刘纪鹏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今年3月1日,刘纪鹏出席了SASAC举办的国有企业改革专家研讨会。在他看来,会议主持人萧亚青是一个务实的人。当时,萧亚青刚刚担任国资委主任一个月。
在2015年经济低迷、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中央企业整体效益受挫的背景下,2016年,国务院要求SASAC继续推进中央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坚决打好质量效益攻坚战。肖亚青的责任是带领中央企业,这可以称为中国的金融生命线,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重获荣耀。
"改革的任务很重。"在今年两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闻发布会上,肖亚青没有否认他和SASAC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改革的桥头堡是SASAC监管的106家中央企业。在这些中央企业的背后,有15万家国有企业。
肖亚青在企业管理和增加效益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担任中铝董事长期间,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中铝集团从一个连续9年累计亏损16.29亿元、年产量只有7万吨左右的老牌国有企业转变为全球500强企业集团之一。
如今,以肖亚青为首的SASAC需要管理一个庞大的中央企业系统,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正在学习、改进、梳理和改造自己。我们坚定不移地改革SASAC本身。”或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肖亚青说。早在2014年12月,时任国资委主任的张毅就提出,sasac需要“自我革命”,现在萧亚青再次提出。
SASAC成立之初的定位是“管人管资”,现在正在向“以管资为主”转变。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外部世界对中央企业改革的期待和中央企业自身的要求促使SASAC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
刘纪鹏将SASAC的复杂定位比作“婆婆+投资者”。“SASAC既想成为投资者,又想成为监管者,因此它面临着来自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理论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SASAC这次自我革命的重点是放弃“一个工作,两个工作”,集中精力发挥国有资本监管者的作用。这不仅是由于经济形势的压力,也是对SASAC自身地位的重新界定。
SASAC特设组织
今年2月1日,57岁的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青接替张毅出任SASAC,成为有着13年历史的SASAC第五任局长。此外,《泰晤士报》记者注意到,4月11日,也就是两个月后,肖亚青还是SASAC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而在此之前,这个职位是由张毅担任的。张毅,1950年8月出生,现任SASAC市委书记。
2003年,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日益迫切的需要,国务院将原国家经贸委、原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央企业职能部门重组合并到SASAC。
在国务院的组织结构中,SASAC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2003年成立以来,它一直是国务院直属的唯一部级特设组织。许多专家也提到了SASAC的“特殊性”。
“有一个专门研究国有企业的机构,它带来分工的专业化,而专业化带来效率的进步。”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原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小昭肯定了成立国资委的进步意义,但他也指出,“用国资委这样大的机构来管理国有资产,是世界上唯一的。”
小昭说:“SASAC可以发布政策和文件,所以它有一定的政府机构职能,但它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政府机构;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投资者,它肯定不是一个投资公司;它当然不是一个社会机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一个部级特设机构。“机构”这个词很聪明。它没有说你是一个行政部门,一个公共机构,或一个企业法人,但你在哪里?探索。”SASAC监事会专职监事、SASAC研究中心前主任李宝敏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
作为国家指定管理中央企业的最高监管机构,SASAC有权任免大多数中央企业,但也有例外。副部级以上的中央企业负责人通常由中央组织部任命。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许多专家认为,SASAC在监管这些部级企业时,将面临企业管理、规范制定和实施方面的问题。
“等级之间没有什么区别。SASAC对这些中央企业的监督可能成为如何处理同级领导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长安教授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尽管SASAC一直在尝试更新企业的人才招聘模式,“像具体的商业运作这样的职位已经招聘了好几轮了。”我还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职业经理人。然而,这些人是最高的总经理,而董事长一级必须由国家任命。这种情况暂时不会改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只是国务院的一个业务部门,只能做业务监督。例如,监事会主席被派往国有企业监督企业的运作:“我个人觉得,像中石油中石化一样,它是一个部级单位,老板是中央组织部任命的。SASAC很难监督。”
从用权力说话到用资本说话
刘纪鹏认为,SASAC自我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摆脱不了困境的压力:“它必须放弃投资者的身份,把重点放在国有资产监管上,否则改革就不会到位。”
“我认为,目前SASAC的变化是从具体事务导向到战略导向和资本布局。”李长安说。他还表示,SASAC转向“管理资本为主”后,行政层面带来的监管问题将会减少很多。“过去,它是用权力说话,但现在它是用资本说话。”
13年来,SASAC一直给人“婆婆+投资人”的印象。现在,这个角色已经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肖亚青上任两个多月以来,不止一次提到,SASAC要想恢复国有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简化行政、下放权力,实现从管人到管资本的转变。
“当SASAC在2003年成立时,有必要朝着管理资本的方向前进。十三年过去了,它仍然被提及。困难在于缺乏中间环节,SASAC不能直接管理资本。”小昭认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一个机构,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权力喜欢多元管理,但不喜欢相对标准化的资本管理模式."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刚刚上任的肖亚青被记者问及如何改善对SASAC的监管。“SASAC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在计划,一直在推进。”肖亚青回答:“一是要转变定位,从管企业转向管资金,优化、精简和调整国有资产监管。第二是要明确两个清单,一个是权力清单,另一个是责任清单。实现对管道的科学管理并坚决将其落实到位;如果管理不善,就应该退出,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SASAC分权改革有其自身的起源。其中,在中央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被认为是实现中央企业自治的重要途径。自2004年中央企业建立标准化董事会的构想提出以来,到2015年底,全国已有85家中央企业建立了标准化董事会。
肖亚青上任后表示,推进董事会建设规范化将是SASAC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他透露,SASAC已经在国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节能集团和新华国际集团开展了落实董事会权力的试点项目,试图真正将权力落实到董事会。“新华国际集团(601718,股份)的试点领先一步。总经理是由董事会任命的,所以总经理压力很大,管理团队压力也很大。”肖亚青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这样阐述了改革的进展。
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董事会只是SASAC角色转变的一部分。近两年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提出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投资者,并设立了中粮集团和SDIC两大试点项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设想,改革完成后,国有资本将呈现三级监管结构:SASAC专管监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专管投资运营,最后由中央企业负责企业运营。
根据SASAC的假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分为国有投资公司和国有运营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经营资本,不投资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投资公司主要投资于工业资本,其主要事务是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并管理其所持有的股份和资产。这两家公司已经取代了SASAC现有的一些职能。有学者认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隔离带。
萧亚青的首要任务
《时代周刊》记者注意到,除3月份外,肖亚青最近再次主持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专家座谈会,听取了、张、、迟福林、胡舒立、等专家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叶檀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整个研讨会给了专家们更多的发言时间。主持人肖亚青在每位专家的发言中穿插了几句话,最后做了总结。“我觉得他很稳重,你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政府交给SASAC的任务。今年全国人大后,国务院颁布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落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SASAC领导的工作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一要务是“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提高国有企业质量和效益的硬仗”。
2月至3月,肖亚青赴广东、陕西、天津,并赴中国工商银行、中石化等中央企业调研。他多次提到“提高质量和效率”。2016年,这是他的第一要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在这里。
小昭告诉《泰晤士报》记者,在官方标准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将面临一个困境:如果企业做得好,它将成为别人眼中的“油和水”的地方;如果是坏的,会有人检查的。“这与私营企业有很大不同。”小昭说。
刘纪鹏还认为,SASAC今年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难点和重点是如何提高中央企业领导人的信心。“他们想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有所作为,这涉及一系列制度和激励问题。”
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国有企业的产权就像一块冰,必须直接面对。国有企业研究员、上海田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博山认为,理顺行政权力与中央企业的关系是理顺中央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前提。
“中央企业和行政权力过多,决策困难。”朱博山认为,对于商业国企而言,产权和股权多元化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治理仍处于缺位状态,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将考验SASAC负责人萧亚青。
硬骨头:国有企业的分类、重组和整合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今年国资委领导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这也是国务院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提出的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对策之一。
SASAC成立之初,辖有196家中央企业。经过几轮并购,截至2015年12月12日,SASAC直属中央企业仅有106家。
对萧亚青来说,“并购重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担任中铝总经理期间,他通过并购的方式控制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中铝在市场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在国资委主任看来,困难和挑战不是同一个数量级。
李长安透露,中央企业的重组到目前为止一直很顺利,“但有人说是分不开的。”朱博山还提到,中冶、五矿、南车、北车都是部委分开的中央企业:“当时说拆分是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说是进步。现在,据说它是通过返回和合并而进步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仍然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不应该在“合并-分裂”的逻辑循环。"
“行政指导下的兼并可能会引起许多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更强的垄断,会不会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产生更大的影响,两个企业的磨合能否起到1+1 >的作用
2、有疑虑。”李长安直言不讳地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肖亚青和SASAC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这是去年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由SASAC指定牵头实施的重点工作部门分工。
刘纪鹏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国有企业的分类“还没有到位,更不用说完成了”。他透露,各地国有企业很少自称为公益性国有企业,这给分类工作带来困难。
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界定和分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和公益性企业,明确商业企业应注重资本管理,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率,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对公益性企业而言,其提供的社会效益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监管内容,其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受到评估。
国有企业不愿将自己归为“公益性”的部分原因是《意见》中明确指出,国有商业企业应“注重……保障经营自主权,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对公益性企业发展模式的界定却没有这样的表述。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自主权而冲进国有商业企业的怀抱。
二十年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帷幕缓缓升起。对于每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国有资产的监管者来说,随着改革的推进,产权、定位、效率等问题层出不穷,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肖亚青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我们只能一个接一个地做,一个接一个地通过,一次做一件事,坚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果。”他不急于成功。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跳出“婆婆+出资人”窠臼 肖亚庆力推国资委自我革命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