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0字,读完约8分钟
表外融资,简称表外融资,是指对企业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但未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行为。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担保、承诺、表外融资、跟单信用证等。根据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仅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近年来,金融机构表外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潜在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和加强监管。结果,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表外业务规模萎缩,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却逆势而行,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2015年,在辽宁省大中型银行表外融资总体负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规模增加近2000亿元,是全省表外融资规模的1.02倍,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发行总量创历史新高。
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在金融改革加快、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拓宽业务范围,改善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例,迅速扩大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业务规模。其中,委托贷款业务主要是spv导向的委托贷款(主要是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的短期票据业务居多。2015年,辽宁城市商业银行新增其他金融机构委托贷款913.5亿元,同比增长606.6亿元,全年委托贷款收入增长170%;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增加732.6亿元,同比增加460.5亿元,全年银行承兑汇票收入增长37.2%。
(2)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迅速扩张,扩大了票据信贷总量。金融机构新增分支机构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稳定的贷款客户群。通常,他们首先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来拓展业务,以发展新客户和维持老客户。2015年,辽宁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新增分支机构270多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20多家。以辽宁省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去年辽宁省新增11家分行,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增加203亿元,同期银行贷款仅增加78.6亿元。
(3)中小企业在融资困难、融资昂贵的情况下,增加了对银行承兑汇票的需求。在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银行有一种强烈的“不愿放贷”的感觉。相比之下,银行承兑汇票的信用门槛相对较低,可以进行票据质押贷款,对中小企业更具吸引力。此外,企业还可以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来降低财务成本,其中全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增加企业存款的利息收入,差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的管理利率一般低于同期短期贷款利率。
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快速增长的风险分析
(1)委托贷款资金链延长,资本投资风险增加。spv定向委托贷款业务的基本流程是企业提出资金需求,项目介绍向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等)提供信息。,下同),证券公司据此制定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客户支付货款,委托银行负责发放专项贷款。整个业务流程至少涉及五个方面,资金流转和责任分配更加复杂。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参与者的多样化导致了委托贷款业务链的不断延伸,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潜在风险的逐渐暴露和监管的日益严格,作为spv委托贷款“龙头”的大型股份制银行逐渐承包了这项业务。2015年,辽宁股份制商业银行spv委托贷款减少15.2亿元,比2014年增加294.8亿元。然而,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却逆势而行,发展迅速。在实体经济普遍疲软、大型股份制银行纷纷回避的情况下,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另外,据了解,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spv定向委托贷款主要由中小企业投资,其中中小房地产企业是定向委托贷款的重要资金需求者,委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沈阳某房地产企业的目标贷款利率高达21.6%,风险可见一斑。
(2)银行和企业夸大票据规模,管理松懈,违规风险隐藏。尽管贷存比监管指标自2015年10月1日起已被取消,但大多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仍对存款增长进行内部评估。由于存款利率的差异和金融投资的不断分流,为应对内部存款评估,一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互助”,通过发行大量银行承兑汇票和在评估节点收取100%保证金的形式影响存款,导致银行承兑汇票“虚浮”,而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规现象明显。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票据回购业务也非常活跃。单个县级法人农村信用社将票据回购业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盈利手段,这种业务频繁且规模较大,习惯于短期经营,避免了监管者每天难以关注的收支起伏。然而,这些基层农村信用社在自身管理中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潜在的票据风险不容忽视。
(3)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增加,银行垫款风险增加。根据风险控制要求和授信企业的信用状况,不同银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和风险暴露比例有不同的规定。虽然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承兑汇票存款和风险暴露比例相对高于股份制银行,但由于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业票据业务竞争激烈、银行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方式创新等原因,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暴露不断扩大,而业务运营薄弱、银行不良率上升、票据信用风险控制不严等因素增加了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的风险。2015年,辽宁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敞口为1646亿元,比2014年增加551亿元,年增量敞口率为58.7%,比余额敞口率高2.2个百分点。
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风险的化解途径
(一)不承担信用风险,加强委托贷款的风险控制。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基本特征是不承担信用风险,仅作为委托方和资金需求方的中介。然而,近年来,由于银行中间业务评估的压力、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建设的责任,金融机构在发放委托贷款时以“出票人协议”的形式承担隐性担保责任的情况屡见不鲜。在特殊目的公司委托贷款业务复杂的资本关系下,任何环节的资本链断裂都可能导致银行承担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委托贷款业务时,应严格遵守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底线,避免资本损失和业务违规的双重打击。同时,金融机构要按照《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委托贷款来源和投资方向的核实工作,严格隔离委托贷款和自营业务的风险,避免表内外风险交叉感染。
(二)改进考核方法,提高票据管理的综合水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评估方法的调整步伐与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不相适应。如贷存比指标取消后,相当一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仍在进行原来严格的定期存款考核,一些小支行出现了“银企互助”扩大银行承兑汇票规模、获取存款等业务,但考核方法没有改进,这类银行机构“自我指导、自我代理”的业务模式难以消除。要降低银行票据风险,必须提高票据管理的综合水平,包括规范会计核算方法、提高票据交易背景真实性的验证水平、加强票据管理的内部控制、实施票据业务合规操作等。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已经将票据买卖(出售和回购)业务作为买断(出售),纳入信贷规模管理,成为票据“减规模”的主要参与银行,严重影响票据融资数据的真实性。
(3)科学制定指标阈值,避免盲目“追求创新和速度”。银行承兑汇票的存贷比是衡量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企业不同的信用等级调整票据信用额度也是票据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科学合理地制定这些管理指标的阈值水平和一致性,可以有效地减少票据业务中垫款的发生,提高票据风险管理的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金融机构总数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金融运行模式的不断变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业务模式的多样化、差异化和精细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竞争中,中小金融机构应避免盲目“求创新、求速度”,应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合理发展表外融资业务。
近年来,金融机构表外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潜在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和加强监管。结果,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表外业务规模萎缩,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却逆势而行,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加强委托贷款的风险控制;改进考核方法,提高票据管理的综合水平;科学设定指标门槛,避免盲目“追求创新和速度”。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防范中小金融机构表外融资风险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