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2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姚洋在“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与企业转型创新之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中国面临两种创新方式。一是从0到1。从无到有,这是一个初级和创造性的创新,而美国是代表;另一个是从1到n的创新。从1到多,从不得不被改进。德国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与美国从0到1的创新相比,德国的模式值得中国借鉴。德国的创新可以称为“跟进”。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着良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抵御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也非常强。在创新的未来,中国必须两条腿走路。我们不能简单地完全照搬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的创新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国企业都应该遵循德国模式。例如,英美烟草已经到达了行业的前沿,没有前进的道路,所以有必要从0创新到1。

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作者:姚洋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天才“帽子”满天飞

归根结底,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持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年轻的、专注于科学研究的科技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推出了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太多,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部委和单位有近20个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幼青”),教育部设有“长江学者”(简称“长江学者”)和“长江青年学者”(俗称“小长江学者”)...加上各省市的各种人才计划,如“黄河学者”。

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世界上并不多。”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辉指出,各部门、各省市推出人才计划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对吸引和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人才计划政策多、定位重叠、标准不科学、选拔不公平、管理不完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作者:赵泳鑫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建立教师退出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杨伟安指出,任何职业都应该有进有退,退出机制应该是一种常态。目前,我国建立教师退出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铁饭碗”越来越少。在企业中,退出机制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甚至连被称为改革硬骨头的行政单位和相关部门都被打破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职业,教师职业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应该像其他职业一样遵循职业发展和后退的规律。从教师的需求和供给来看,我国有丰富的教师补充队伍储备,供给远远超过需求。

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作者:杨伟安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中国创新要学美国 更要学德国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