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0字,读完约5分钟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影响深远至少有三大驱动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动力至少有三个: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总理还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民生是被迫发展的,发展考验改革。”
在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外形势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在包括博鳌论坛在内的许多场合发出了积极信号和坚定信心。这种乐观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政治声明,而是来自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坚实基础——在经历了痛苦的撕裂和冷热不均之后,中国经济已经显示出复苏的迹象。
回顾自2008年以来,自“4万亿”刺激计划对冲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保增长”一度压倒“结构性调整”,gdp在2010年冲到高位,然后一路下滑,呈现出明显的下行曲线。这位官员将这一阶段概括为“三阶段叠加”,即经济增长的转变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痛苦期和以往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过去,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三大红利已经耗尽,而经济基本面却因未富先老、债务重叠、产能过剩和贫富差距而恶化。中国深度融入的整体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和日本陷入衰退,许多国家出台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滞胀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死灰复燃。全球形势极其复杂和怪异,金融动荡无止境。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中国发生了三次股市崩盘,这不仅是国内经济裂变的三次宣泄,也是对全球金融动荡的呼应。
不用说,中国庞大的经济中有许多损伤。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曾表示担忧:中国可能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一个停滞陷阱,中国负担不起。这足以表明政府足够清醒,不会害怕医疗。众所周知,在过去,依靠需求侧政策和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再可行,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损害的系统治疗计划仍然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改革清单,总的方向仍然是市场化——简化行政和分散权力,放宽市场准入,刺激市场活力,特别是刺激私人投资的活力。这也是供应方改革的正确含义。
中国的供应方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主义有一些共同之处。当时,英国推动了“去国有化运动”,重新确立了非政府力量的主导地位,使英国率先摆脱了整个西方国家的“滞胀”。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也采取了供给学派的政策思想,大大降低了税收和政府支出,实现了长期的经济繁荣。在中国推进财税改革的同时,主题直接指向了减税和减轻企业负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所有行业税费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在这次博鳌论坛上,总理进一步强调,政府正在放水养鱼,以短期财政收入的“减少”换取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增加”。即使中国在未来显示出滞胀的迹象,供应方改革作为一个很好的药方将会用一把真正的刀来实施。因此,供给方改革既是现在时,也是一般将来时。
结构调整是供给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活民间活力的必由之路。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众所周知,政府投资项目的产出效率不仅低于平均宏观经济效率,也低于民间资本的效率。结果,它不仅导致经济疲软,还挤压了私人投资。因此,调整结构,简而言之,就是走上走下,消灭市场僵尸,增加民间活力;煤炭、钢铁等困难行业产能下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产能增加。
只有激活人民内部深层力量,才能实现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只有继续“放权让利”,消除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侵蚀,才能避免国有垄断权力的过度扩张,避免政商勾结的加剧,激活人民内部深层力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新获得中国进步的动力。
激活人民的活力,也激活人民的消费力。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深度,这与日本和拉美等许多国家完全不同。日本20多年来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是其对外贸的高度依赖,这促使中国立足于内需。这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中国环境、医疗和教育的公共供给将在未来得到极大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的消费率仍然不高,但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却在日益增加。这正是李总理所说的改善民生是重要的推动力。13亿人(603,883股)渴望幸福生活,这是中国经济永不衰退的强大动力。这是任何singer/きだよ人都不能忽视的事实。
在这次博鳌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还用“动车组”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强大驱动力:动车组不仅有前端牵引,而且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即使中国经济放缓,也是中高速,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巨大的国内需求是世界经济的福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欧洲货币联盟”确实是世界经济增长的诺亚方舟。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三大动力护航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