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3字,读完约4分钟

(续第12版)

建立高效的

宏观审慎框架和监管协调机制

金融强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世界各国对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关注较多,对宏观审慎政策关注不够。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中央银行不仅需要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还需要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构建以宏观审慎为目标的政策框架。从理论上讲,金融活动的本质是优化配置各种风险,使其相对可控。事实上,风险的正负性非常突出,需要理性对待。就前者而言,一方面,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创新和活力的源泉;第二,金融风险对抑制金融市场以维持交易行为的合理性也有积极作用。从后一种观点来看,失去对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可能会给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严重损害。首先,鼓励金融创新和控制风险可以齐头并进,但我们必须知道“跷跷板”的平衡点在哪里,并充分认识到个人稳定并不意味着没有整体风险。这就要求各方跳出“模糊”思维和“拍脑袋”决策,逐步运用量化工具理性地理解金融风险,确定真实的风险状况。其次,我国仍处于金融快速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制度性的金融隐性风险。此外,影响海外金融的因素越来越多,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潜在影响也使得从宏观审慎的角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显得尤为必要。第三,对于各种非系统性风险,既要控制风险本身,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升级,又要注意“治本”措施。例如,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除了加强防范和应对措施外,还必须着力解决中国改革转型期的特殊风险土壤,包括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加快利率市场化,突破“两个多困境”的桎梏。最后,要把完善综合监管体系作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十三五”规划时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监管全面协调、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考虑到新的金融风险在空白区更容易积聚,加强现有监管协调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应国情、顺应国际趋势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

提高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金融强国需要自己的金融体系具备强大的内部危机恢复能力。自上世纪末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愈演愈烈。对中国而言,前所未有的经济“新常态”以及与国际经济和金融因素日益紧密的联系,都使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潜在危机的挑战。事实上,金融波动,无论大小,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波动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更重要的是,有必要通过提高金融体系的灵活性来削弱危机的“附带损害”,并使其更容易尽快从危机中恢复。由此需要考虑的是,首先,虽然相机理财有助于更灵活地影响经济主体,但很容易陷入“千里之外”的困境。对于一个灵活的金融体系来说,更有必要推动类似于“内部稳定器”的金融改革,从而依靠自动机制来削弱金融波动性,建立一个基本的金融安全网,如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走廊机制,所有这些都属于这一类型。其次,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在于“减缓”和“吸收”危机的能力。例如,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去杠杆化”,但在现实中它往往成为金融业的“转向杠杆”,即它只存在于政府、央行、实体、居民和其他不同部门之间。然而,由于除居民以外的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往往是“刚性的”,因此很难做到全面。因此,除了加强金融自身“消化杠杆”的能力外,我们还应该在其他部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加快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遏制“庞氏风险”的萌芽。最后,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资本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风险识别、计量和分散方面的优势,提高应对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危机恢复能力。

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

(姚玉栋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杨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