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0字,读完约9分钟
目前,成都已进入主汛期,防洪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今年成都的防洪形势如何?成都做了哪些防洪准备?如何确保汛期市民的安全?
这位编辑从昨天召开的全市防汛减灾工作调度会议上了解到,成都已经“把脉”,提前准备了防汛“药方”,将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个防洪“药方”中,有早期部署、特殊行动、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力量和技术支持。“药方”的疗效正在逐渐显现。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主持会议。
写一个好的处方
关键“药物”:早期部署
实现监测预警预报数据共享,强化防洪减灾责任链
昨天,成都的暴雨使得防洪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对于相关的市政部门来说,防洪一直是一年365天工作的热门话题。
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召开三次防汛会议和商会,规范“雨、水、洪水、工业条件、险情、灾害”的监测预警、咨询判断、信息发布、分级响应、指挥调度,加强协调应对。与此同时,洪水、干旱、地震和其他灾害风险监测系统的接入已经完成,以实现监测、预警和预测数据的共享。依托急诊科视频系统、4G地图宣传员系统、800M无线电台、4G布球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汛期应急指挥调度,确保通信畅通。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年初开始,市水务局先后下发了《关于2019年有效做好供水系统防洪减灾工作的通知》、《关于2019年开展防汛抗旱灾前检查的通知》和《关于2019年集中实施排水管道排水的通知》。同时,召开相关会议,全面部署防汛抗旱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水务局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逐步分解防洪减灾目标,全面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形成了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相结合的防洪减灾工作责任制,夯实了防洪减灾工作的责任链。指导和监督山洪灾害危险区域卡的制作,公布水库责任人名单,加强社会监督。
关键“药物”:特别行动
共调查了237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疏浚网络长达4800多公里。
进入主汛期后,随着集中暴雨天气过程的出现,地质灾害防治进入了最关键时期。
该编辑了解到,6月中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地质灾害集中再调查。到目前为止,该市已调查了2377处潜在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规模较小,但规模较小。
3月中旬以来,市水务局对区(市)、县防汛工作进行了两轮检查和抽查。此后,又组织了水利设施专项检查,共有300多支队伍,1400多人。各地组织对水库、堤防、供水设施等水利工程进行专项检查。已检查240多个水库水电站、800个堤防、250个涵闸和3000个供水网络,未发现安全隐患。6月中下旬,主要市区将再次进行排水管网清淤专项行动。
到目前为止,全市供水系统已检查和纠正了1000多个潜在的防洪隐患,疏通了4800公里的管网和2300公里的河流和沟渠。
关键“药物”:应急计划
启动16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因地制宜制定套期保值和转移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市应急管理局已开始编制和修订《成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16个市级地震、防洪、地质灾害预防、森林防火等专项应急预案。目前,已经初步制定了10个专项规划。”市应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15年防汛预案的基础上,市应急局将首先发布2019年成都防汛应急预案(暂行),确保新预案发布前汛期的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市应急管理局还发布了《2019年汛期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将防汛减灾作为每月城市安全风险预警的重点内容,推动各级防范措施的落实。
市水务局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市水务局已完成《成都市水务局防汛应急预案》和江河、水库、应急供水、在建涉水工程、城市防汛等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
此外,市水务局指示并敦促各地切实做好重点地区(部分)的防洪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如河流和水库、易发山洪地区、河流危险地段和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制定风险规避和转移措施,将转移、安置、应急救援、救援等多种防御措施有机结合,确保预案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药物”:应急救援力量
防洪抢险“双盲”应急演习
据了解,自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应急演练的通知》以来,各区(市)、县共开展应急演练30次,涉及人员8400余人次,设备960套(套)。其中,已经开展了20次与水有关的溃坝、城市内涝、山洪和防灾应急演习。市应急管理局和市水务局还联合开展了防洪抢险“双盲”应急演练,对重点防洪区域的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测试。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180轮综合防灾演练和5.2万人参加了现场避险演练。
此外,依靠消防救援支队,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了37个防洪和抗洪突击队,配备了149艘船,229名快艇操作员和48名潜水员。与此同时,根据救援队的领域、技能和专长,挑选了36个全职和兼职救援队。他们将在成都的东、西、南、北、中五区24小时值班。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9日,市水务局组织了2019年防汛抗旱应急演练。从5月13日至18日,我们组织并完成了2019年的快艇操作人员培训,培训了60多名新的和经过再培训的快艇操作人员。同时,市水务局积极指导各区(市)、县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培训工作。
据统计,全市防汛物资价值4.521亿元,可派出2691个应急救援队和5.5万多人。
关键“医学”:技术支持
建设防汛抗旱专家智库,开发建设“应急一张图”信息系统
加强技术支持,建设由首席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汛抗旱专家智囊团,是市水务局今年防汛工作的创新举措。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强沱江黄三寺、岷江都江堰等重要河段的预警预报。”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水务局依靠各级河道领导在重大天气事件期间加强对重要河流节点的检查。成立防汛抗旱防灾应急领导小组,建立“每月咨询、每周判断、每日分析、过程加密”的联合咨询机制和应急供水和洪涝灾害调度机制。自汛期开始以来,共召开了3次月度咨询会议,进行了9次周评,撰写了70多份值班报告,发送了24000多条短信,提前部署了预防和应对工作,有效降低了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同时,市应急管理局开发建设了“应急一张图”信息系统,提前完成山洪灾害、洪涝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一张图”的编制。“一张图”将显示1407处山洪危险区、82处历史洪灾受灾区、9处地震断裂带、2331处地质灾害等基本信息,以及10000多处救援队伍、设备、物资、专家、避难所等信息,自动规划救援和疏散路线,为快速高效救援突发危险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在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196个乡镇开展了270次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培训活动,培训学员2.2万人。
已知的疾病是治愈的一半。
在各区(市)、县开展防洪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监管
建立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研究制定市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办公室工作规则,规范应急指挥处理程序、权限、方法和程序,构建应急救援“扁平化”组织指挥模式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15日前,将会同市监察局、市监察局成立9个工作组,对各区(市)、县的防洪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综合监管,重点监管各级防汛责任落实情况、重点区域和部位防范措施、应急救援准备情况以及5月下旬防汛减灾专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将进一步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调,完善市、区(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完善“人防”与“技防”互补的监测网络,加快自动化专业检测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发挥监测效益。
市水务局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尽快发现和处理汛期安全隐患。加强监管,督促各级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防洪减灾措施落实取得成效;加强应急救援准备,增加防汛物资储备,继续开展应急演练,提前在重点防控区域预设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严格防汛责任,加强协商、判断、监测和预警,强化过程应对,坚持“雨前调查、雨中检查、雨后检查”机制,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编辑胡袁
新闻闪回
昨天,我市迎来了自汛期开始以来的首次区域性暴雨。
这位编辑从市防汛减灾工作调度会上了解到,自汛期以来,全市平均累计降雨量为282.5毫米,比当年同期(251.5毫米)多10%。其中,都江堰、大邑不到10%至20%,邛崃、郫州、温江、双流、彭州、新都、新津在20%至60%以上,其余全年基本接近同一水平。
7月1日至10日,全市平均累计降雨量为38.1毫米,比当年同期(54.4毫米)减少30%。7月3-4日和9-10日有强降雨。
从7月11日凌晨开始,我市自汛期开始以来最大、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已达到区域性暴雨标准,这是我市今年第一次区域性暴雨。从11日0点到15点,该市的平均降雨量为40.1毫米,共有101个站点遭遇暴雨。新津市邓爽镇文山村最大降雨量为90.7毫米,最大降雨量为40毫米。降雨过程将在晚上结束。同时,编者还从市水文局了解到,7月1日至10日,岷江上中游和沱江上游的水势总体上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洪水波动。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提前“摸准了脉搏”,开出了防洪“药方”,并尽一切努力确保汛期安全。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