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9字,读完约6分钟
贷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在一些国家,银行有足够的可贷资金,但企业却得不到贷款,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笔者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原因分析
(一)企业认识偏差,管理难以到位。县域小微企业主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有效融资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小微企业一般是个人或家庭投资、垄断产权形式、秘密金融制度和“家长”管理模式。调查显示,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管理者更注重结果,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他们还认为贷款前的调查、核实和评估程序繁琐,难以提供银行要求的相关信息,客观上导致他们在银行没有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贷融资。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银行难以理解。据调查,资金体外循环在县内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不高,不能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一个家庭农场里有100多个温室。妻子是农民,丈夫是技术总监和财务总监。其他会员不能参与操作,大部分资金通过个人银行卡转账。由于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性,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对企业的授信或实施有效的贷后监管。为了提高县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部分收入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会计。财务报表显示企业整体业务水平不高,不符合银行信贷要求,阻碍了通过银行融资购买医疗设备。
(三)困境企业创新能力差,难以形成共识。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县政府希望银行继续从稳定经济的角度给予支持。就银行而言,根据上级规定,形成不良贷款的企业必须立即降级,亏损或停产的企业必须停止放贷,想再次获得贷款的企业必须还清债务。企业停产的因素有很多,如自身、政策或市场等,但生产的恢复更依赖银行贷款资金。当企业不能提出有效措施和主要还款来源时,银行和企业很难达成共识。一些企业在还款困难时逃避银行债务,导致银企不和谐,甚至失信。
银行不能借出的因素
(一)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能贷款。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的要求是同质、规范和清晰的,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全行从总行到基层网点统一使用同一个授信系统,将贷前调查记录到系统中,自动生成授信额度,全行很难用一个标准来满足小微企业的区域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目前,金融机构以“零风险”为信贷管理标准,对小微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以充足的抵押物、质押物和担保作为降低贷款风险的法宝。事实上,欠发达县的小微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担保机构发展相对滞后,符合抵押担保条件的企业很少。
(二)不良贷款率高。调查显示,目前,县域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大幅上升。特别是一些地方企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收贷困难,严重影响了其信贷积极性和业务发展。例如,在去产能、去库存的政策背景下,产能过剩企业的银行贷款因停产而无法按期偿还,短期内不良贷款难以收回。
(3)信用环境差,不愿放贷。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信用环境不佳,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负面案例无法得到有效惩罚,产生了示范效应。一些欠贷款的企业破产,但并不影响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利益,这使得人们淡化了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信用意识,诱使一些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使银行贷款陷入困境。
相关建议
(a)明确的重点。政府应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治理结构,通过审计和税务稽查机构对中小企业财务制度进行专项检查,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企业运营的日常监控和评估,打造企业信息平台。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纳税情况、发展状况等。,定期对企业进行评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企业评级对有贷款意向的企业进行授信,有效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贴息政策,成立担保公司,煽动银行贷款,或及时向金融部门通报对中小企业的补贴,使其信贷支持能有效呼应财政政策。
(2)优化环境。政府应肩负起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责任,净化信用环境,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加强诚信意识的引导。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企业无法逃避债务,为经济金融健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自律。中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自我积累机制,改善资本结构,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沟通协调,增进相互了解。
(4)充分利用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应适当扩大支持农业和支持小企业的再融资范围,探索纳入具有一定农村信贷经验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确定利率上限和投资政策,申请支持小企业的贷款机构应根据国家信贷政策制定贷款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
(五)做好支持工作。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是全县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应赋予其更多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低利率或贴息政策的作用,支持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6)分担风险。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贷款本身可能有风险。盲目追求“零风险”导致无贷款,银行将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金融机构应摒弃绝对、非理性的“零风险”理念,将风险控制、信贷供给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银企双赢。金融机构以经济发展、区域特征、行业属性等为导向,加大了信贷供给方面的改革力度。,建立了科学灵活的信用评级体系,创新了产品,简化了程序,减少了环节,不过度强调抵押品,避免了一个系统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过度同质化。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发挥基层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小微企业综合服务能力。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县域金融服务问题探析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