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3字,读完约7分钟
根据数字技术促进包容性金融,为了确保数字包容性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然而,必须指出,监管不是死亡,而是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商业银行互联网战略转型研究指出,产品特征的难转型、不完全性和高度同质性是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的突出特征。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如何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寻找机遇?如何应对普惠金融带来的挑战?11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IIF)召开的首届年会上,业界对这些重要问题有了答案。
在年会上,iif连续发表了三篇报告,试图探讨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价值、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与发展、网络金融的舆论认知和社会基础。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监徐中、NPC金融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年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来自政界和商界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家就中国互联网财富管理的智能化时代、后监管时代p2p行业的变化和挑战、金融大数据的创新和风险控制以及如何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平衡创新和风险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
11月11日晚,iif发布了“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项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报告1受中国人民银行国际部委托,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独立完成。
iif董事黄就报告发表了讲话。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清华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报告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1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棋对该报告发表了评论。
报告1显示,来自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数字金融的普惠价值。该指数从2011年的40上升至2015年的220,年均增长率为53%。各省的指数差异很大,但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县市两级的分项指数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地区差异正在迅速缩小这一事实。
然而,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报告1分析了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诸多困难:一是数字普惠金融不够“包容”;二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没有监管的门槛或新许可证;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一个高风险领域;第五,数字安全存在明显隐患;第六,缺乏覆盖面广、效率高的国家信用信息系统。
根据报告1,数字普惠金融的许多问题与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当有关。为了确保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然而,必须指出,监管不是死亡,而是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如何平衡?“一号报告”对监管政策框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统一监管标准和框架;二是实行综合监管和职能监管;三是建立进入壁垒和退出机制;四是建立适当的信息披露标准;五是与时俱进,调整法律监督政策;六是完善统一开放的信用信息系统;第七,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第八,实施高标准、开放的信息安全体系。
商业银行
如何抓住互联网变革的机遇?
11月12日,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华立代表该中心相关研究组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战略转型研究》项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NPC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对该报告发表了评论。
报告二从认知、组织和业务三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网络金融的战略对策。在此基础上,《报告2》从认知、组织和产品三个维度构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指数,最终展示了中国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战略的如下图景:
首先,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转型正在深化,逐渐从东海岸向西部渗透。然而,整体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转型压力依然巨大。其次,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组织和产品三个维度来看,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和普及速度最快。尤其是电子银行产品最受欢迎。互联网金融、信贷、商业等金融产品的渗透率仍然较低。第三,组织的互联网转型滞后于产品的互联网转型。互联网机构的建立、人才的引进以及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明显不足。第四,从银行集团来看,大银行在转型的时间和程度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后劲明显不足。股份制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转型的主力军。然而,中小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则截然不同,而且增长最快。一些优秀的银行和大多数落后的银行使得平均水平仍然落后。第五,从单个银行的角度来看,一些重点领域的中小银行已经超越传统大银行,成为互联网变革的领导者。中国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是最突出的股份制银行,超过了具有明显先发优势的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大型银行间持续转型的典范。
《报告2》指出转型困难、不深入、不全面、产品特征高度同质,这是当前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的几个突出特点。在未来发展中,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二是改革和重建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第三是组织上的匹配。
中国第一个互联网金融
由情绪指数发布
目前,虽然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和指标来衡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还没有对新闻报道中的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
为此,iif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情绪量化与指数编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编制了一套涵盖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的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并于11月12日上午在本次年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静宜博士详细介绍了该指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部巡视员徐中对该指数进行了点评。
中国第一个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显示,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关注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总体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态度更为激烈。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子类别在关注度以及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态度方面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从整体关注度和情感态度来看,自2013年1月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指数一直在上升。自2016年初以来,关注度大幅下降。
相比之下,情绪指数的振荡更强烈。从2013年到2014年,除了几个短暂的时间点,情绪指数大多处于负值范围。这也表明,尽管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但他们对此并不乐观。2015年,尽管下半年p2p平台风险频繁发生,但人气指数一直处于正区间。然而,2015年7月,《关于促进网络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得情感指数呈现出深V振荡趋势。自2016年初以来,该指数一直处于负区间,但最近已恢复到接近历史平均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业务子类别的关注度指数,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去的三年中,热点问题发生了变化。情绪指数和业务发展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我们将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中的互联网投资发展指数与人气指数中的p2p关注指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自2014年初以来,这两个指数一直保持着同向变化的趋势。2015年初之后,这两个指数出现了几个拐点,但它们仍相对同步,比如在2015年12月之后下跌,在2016年2月之后上涨。然而,在进一步分析之前,仍不确定这种同步关系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及这两个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探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