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3字,读完约6分钟

作为中国最大的冷冻干燥机设备制造企业的创始人,东富隆(300171,BUY) (300171.sz)董事长郑晓东是近年来接受媒体采访的少数人之一。他保持了私营企业“保持低调”的职责,也没有忘记“保持创新”的生存法则。

冻干产品听起来很小,但它们有广泛的应用:血液制品、疫苗、生物制药...因此,冻干设备是制药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制药设备。仔细的盘点表明,这家民营制药设备供应商已经创新了20年,也是曾经落后的中国制药行业赶超世界制药行业“第一梯队”并与之合作竞争的20年。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用“合资”打开创新之门

郑晓东告诉记者,当时美国、西欧和日本处于第一梯队,药物研发实力雄厚;第二梯队的代表是印度,负责帮助全球制药企业“加工”,而中国制药企业仅处于“满足国内需求”的第三梯队,尚未走出国门。

据他回忆,当时,国内制药公司想在制药设备上“改变王朝”。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离不开两条路:一条是从进口设备制造商那里引进更先进的设备,比如我们熟悉的通用电气和赛多利斯;另一个是在当地制药设备制造商中找到最好的。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二十年前,这两条路有什么不同?郑晓东说了一组数字:价格相差十倍;在技术层面,30~50年的距离和缩短价格与质量的差距是当地制药设备供应商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当时,要求较高的制药企业只能选择购买进口冻干设备进行生产,国内技术跟不上,但进口设备非常昂贵,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申请外汇审批和采购的过程。当时,一些小型制药公司根本无法收购。”中国冻干设备专家张伦昭告诉《中国商报》记者,1982年,赵刚刚进入冻干设备行业,当时国内冻干设备刚刚起步。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但他表示,国内制药公司很少直接购买进口设备,合资企业和国内冻干设备占据了国内制药公司的主要市场。这些真的是从中国的“合资”浪潮开始的: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这是为了向快速增长的市场交流技术,对于本土企业来说,这是“向老师学习”的最佳时机。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2000年,东福龙与日本共和甄空(以下简称“日本国”)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成立“上海共和甄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共和”);

“那时候,它还是仿制品。我们早期的技术仍然停留在人工阶段。通过接触自动化,我们慢慢地将这些技术移植到我们自己的产品中。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他们快速地打开了技术。思想和管理制度也比较健全。”郑晓东说。

还需要动脑筋把“向老师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郑晓东说,与日本合资的“上海共和国”,对东福龙来说几乎是没有利润的,那就是技术积累。在日本严格的知识产权和合资企业规定的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学到的技术转化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已经成为一门科学。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单纯的模仿技术不仅不可能超越,而且在专利申请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技术积累仍然不足时,“模仿与创造相结合”成为创新的唯一途径。

“我们没有争取专利,但我们把我们学到的日本技术以双品牌的形式移植到东富隆的产品中。四年后,我们的产品结合了模仿和创造,不仅开始在中国销售,还开拓了印度和俄罗斯市场。事实上,当时日本人是‘嫉妒’。”郑晓东回忆说,当他们最渴望进行技术研究时,他们不会放过别人的投标文件,因为在他们看来,投标文件是需要的,其中有许多“文章”。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创新的“突变”时间点

1998年,中国颁布了更符合国际惯例的gmp标准。作为制药企业的强制性标准,它首次对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极其详细和严格的规定。全空人民关注药品质量的意识正在提高。制药企业自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于药厂来说,操作必须不那么人性化。例如,对于注射,国际规定是药品必须隔离,并且人们不能进入核心区域。如果你还停留在以前的独立阶段,就没有办法在这个环节实现无人。中药不仅对中国人来说不安全,而且永远达不到国际标准,无法进入国际市场。”郑晓东说。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无人化和流水化操作对制药设备的操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机操作离不开作为“中介”的操作者,信息化程度高的系统化制药设备成为制药厂改进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结合在“上海共和”学到的自动化技术,东福龙于2008年销售了第一套自主开发的系统设备。借助这套设备,制药企业可以完成流水线作业,这是国内制药设备升级安全清洁技术的一个里程碑。他们曾经做过统计,系统设备的出现帮助工厂增加了2%~3%的产量,减少了20%~30%的劳动力。正是这次技术升级让东福龙成为了领导者。当时,国内能够提供系统的gmp标准制药设备的制药设备供应商非常少。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未来,我们希望为我们的客户建立一个自动化的、基于信息的智能制药厂。与通用电气的kubio(模块化化工厂)相似,我们的智能化工厂被命名为kufill。他们专注于高分子原液的综合工厂建设服务,我们专注于灌装。”郑晓东说。这家集成智能工厂于2008年设计开发,经过五年的打磨,终于在2013年亮相。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2015年,东福龙将这一总承包模式应用于国药集团郭蕊医药第三冷冻干燥车间。在这一阶段,主要设备工程供应商由原来的10家变更为目前的东富隆家族,项目金额近1.5亿元。东富隆为郭蕊制药提供了除土木工程以外的所有设备和工程设施。

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我们不能只关注药品质量而忽视制药设备的质量。设备质量直接决定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过去,中国的制药设备价格是进口设备的10倍,技术落后30-50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理解存在问题。”郑晓东表示,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这家民营上市公司帮助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制药企业完成了制造升级。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国内企业学日企破局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