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3字,读完约4分钟

11月30日下午,好消息来自埃塞俄比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次例会上,中国宣布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及其实践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演变而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为此,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12月1日,记者在埃塞俄比亚与出席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取得了联系。在会议上,他们专门讲述了成功申请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遗产申请准备充分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认识一年中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领域,这一时间认知系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2006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遗产的后续申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代表团团长马胜德告诉记者。

据了解,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次例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包括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外展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代表。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中国于2004年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梳理,并将“二十四节气”列为申报遗产的重点项目。此后,中国加强了对这一遗产项目的鉴定、记录和研究。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2014年初,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协调下,该申请正式启动。2014年5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牵头下,与相关社区和团体合作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全面开展了宣言文本的编写工作。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团体代表加入,参与“二十四节气”七大拓展项目的社区、团体和代表性传承人也积极参与了宣言文本和保护规划的编制。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2015年3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文本、社区知情同意书、名单摘录、照片和视频。

申请过程并不简单

据了解,文化部是非遗产申报的主管部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非遗产申报的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业机构的专家为申报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是“二十四节气”项目的主要群体代表。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然而,申请世界遗产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

在本届常会前四周,公约秘书处将会议文件公布在教科文组织网站上。中方注意到会议决议草案中对“二十四节气”的项目总结不够准确。该草案将作为项目通过后例会的正式决议文件,并可用于未来遗产项目的宣传工作。为确保对该遗产项目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方立即向公约秘书处提出了决议草案中项目大纲的修改方案。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团在项目评审前多次与秘书处沟通,最终确认了例会主席在评审中国项目时提出的修订文本。最后,委员会批准了中方的修订文本,并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名单。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遗产的成功运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会议文件在常会前四周公布在教科文组织网站上,因此在会议前,中国代表团成员被告知“二十四节气”已被提议列入代表名单。“尽管加入我们的项目没有任何悬念,但在通过的那一刻,代表团的每个成员都很激动。”一位代表团成员告诉记者,“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二十四节气’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列入代表性名录,意味着文物保护工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任忠任重道远。”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持了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连续性,而且是确保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资源。根据《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五个类别中: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宣言》被列为“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整体遗产领域。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