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7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共启动了7116个ppp项目,项目的拟建投资规模惊人,超过8.3万亿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ppp模式再次被中央高层提上日程。

3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会议强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放宽社会投资。完善政府投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社会资本的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上述会议首先强调要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各种投资主体,放宽社会投资。令人兴奋的是,这一意见已经获得通过,但下一步是研究和解决它的着陆问题。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事实上,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有人提出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定企业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2014年,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记者梳理了大量文献,发现一些地方在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时,采取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缩小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取消市场主体自主决定、自担风险、在现有审批权限内自行调整的审批项目。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这些仅仅是近年来政府努力简化管理和下放权力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放松企业,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

政府的投融资体制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地方政府过去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带来了城市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功能被剥离,地方政府债务借贷和偿还机制被规范,这也促使地方政府改变投融资体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意见》强调要完善政府投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和放大作用,完善ppp模式。

杨志勇告诉记者,政府投资的导向和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政府投资基金和ppp模式上。

在过去的两年里,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根据财政部公私合作中心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共启动了7116个公私合作项目,投资高达8.3万亿元。

Ppp模式打破了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参与机会,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发展,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有利于盘活社会存量资本,带动经济发展。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此外,ppp模式有利于减轻当前财政支出压力,平滑年度财政支出波动,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政府投资基金模式因其能够激励社会资金而被地方政府广泛采用,中央和地方政府集中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在中央一级,设立了九个基金,包括中国公私伙伴关系融资支持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铁路发展基金。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以中国的ppp融资基金为例。该基金由财政部和联合国十大金融机构共同投资,总投资1800亿元。公司化,投资方式为股权投资。

大悦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曾向本报记者估计,1800亿元ppp融资基金投资ppp项目资金可能带动总投资1.8万亿元,中国ppp融资基金也可以增加被投资项目的信任感,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在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在今年财政改革和管理的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使用ppp模式。具体包括研究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颁布ppp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规范合同范本和分行业合同,促进ppp融资支持资金的顺利运行,推动更多项目的实施。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此外,上述预算报告草案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种金融投资基金的作用。对于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竞争性领域的预留专项项目,控制资金规模,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改变行政分配模式,主要采用资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拉动作用。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