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7字,读完约5分钟
从1987年第一个孵化器诞生到火炬计划的扩大,中国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发展步伐一直在加快。过去一年,在“大众创业和创新”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孵化器的扩张速度大大加快,新增各类孵化器4000多个,是过去28年的2.5倍。然而,最近一份关于深圳“地下室实验室”孵化器失败的报告给孵化热潮泼了一盆冷水。接下来是对孵化器“关闭潮”的担忧。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导向,中国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过去,国有孵化器的目的主要是承担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职能,这反映了国家的科技政策取向,主要控制主体是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等。近年来,在市场化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了孵化器的建设,运作模式也越来越丰富。风险资本驱动的孵化器、产业资本驱动的孵化器和中介服务孵化器相继出现,以非政府组织为主导的新型孵化器也应运而生。随着参与者的日益多元化,孵化器普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从利基主体到群体,从内部组织创新能力到开放式协同创新,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
总的来说,孵化器作为离企业家最近的平台,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全国创业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这股东风,处于创业和科技前沿的孵化器和创新企业迅速开始大规模扩张,但不可避免的是,搭上便车的孵化器将是喜忧参半。例如,在当前企业孵化的浪潮中,人们对企业风险的估计过于乐观,相关政策和资源的配置尚未到位,孵化器本身仍然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不足。
一方面,企业孵化本身包含更高的风险。虽然在美国名列前茅的y combinator声称初创企业的成功率为75%,但全球情况并不乐观。世界上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初创企业诞生,但三年后仍然存活的比例不到10%。目前,虽然我国孵化器总数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三年存活率约为30%,五年存活率仅为16%左右,因此企业的存活率需要大大提高。由于投资初创企业的高风险,以及大多数孵化器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投资眼光和经验,投资亏损的案例时有发生。
近年来,支持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但这些政策往往针对特定类型的孵化器,并设定了相对较高的门槛。风险补偿和资金支持往往要求孵化器获得一定的资格,否则它们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事实上,没有获得这些资格的孵化器往往处于初始阶段,不需要政策支持。政策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孵化器运行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难以快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不利于孵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孵化器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更令人担忧。首先,运营压力导致孵化器与房地产业的界限模糊,一些孵化器越来越像工业园区。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开发商蜂拥而至,迁移了数百甚至数千英亩的孵化器或孵化器,但真正形成品牌的并不多。第二,资金来源的压力不容忽视。为了降低创业团队的综合办公成本,孵化器收取的运营服务费通常很低甚至是免费的,孵化器的可持续资金来源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或个人社会捐赠资金不是长久之计。第三,在建立许多孵化器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盲目竞争和高重复性。忽视上述问题和对创业风险过于乐观的估计可能会埋下更大的风险。
面对孵化器“野蛮成长”后的困境,许多地方开始尝试通过“孵化器联盟”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能力,改善盈利模式,促进孵化器有序发展。整合的确是一条出路。但是谁来整合它呢?
笔者认为,孵化器整合应继续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孵化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孵化器的整合需要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在大空.的配置孵化器的整合也需要有序推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价标准,为孵化器创造一个客观、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实现上述目标,促进孵化器的整合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的“孵化器联盟”一般是由具有官方背景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或科研机构推动的,也有一些孵化器交流合作平台。要么联盟的范围主要是区域性的,国家孵化器联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么这些联盟往往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未能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
与上述科目相比,社会智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智库不仅具有独立地位,以市场为导向运作,而且与政府部门、各界专家学者、媒体有着密切联系,可以为孵化器联盟的发展引入丰富的资源,为不同阶段的孵化器发展提供全行业服务。智库可以凭借自身影响力构建孵化器联盟的影响力,将社会影响力固化为市场认可的品牌,为孵化器建立完整的创业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智库可以在社会和市场认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指导孵化器的健康发展。
孵化器的转型和发展需要智力引导。用智囊团促进创新和创业可以说是孵化器发展的最初战略。
(作者是经济学博士和年轻的经济学家)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智库:孵化器转型希望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