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0字,读完约4分钟

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室内

四川农业大学“农作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待建)”作为西南地区即将建立的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实验室的准备工作进展如何,需要转化哪些科技成果?最近,编辑走进实验室询问隐藏在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

参观实验室赢得许多国家奖项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遗传资源与遗传改良”,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作物专用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作物遗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走进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教育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待建)”一楼六块匾额“含金量”极高,引人注目。四川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将成立)正依托这六个实验室加快建设。

成都创新:在水稻中发现自然突变位点

该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发现作物优良基因资源、作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作用、作物的环境响应和生理、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设计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前沿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陈说,该实验室将通过深入发掘农作物优良基因,揭示优良基因的作用机理,利用优良基因高效培育优良品种,满足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需求。同时,提升西南乃至全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成都创新:在水稻中发现自然突变位点

他介绍说,该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1.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300多套。它拥有丰富的谷物种质资源,包括世界上最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家百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等50多名学术骨干和成员。依托建设的作物科学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和“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

此外,该实验室还主持并获得了四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两项一等奖和两项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农作物遗传资源、育种理论和方法、抗病品种选育等一等研究成果。

结果,高产优质的作物被培育出来了。

这是一个研究农作物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团队。从吃得好到吃得更好,他们的科学研究方向紧紧围绕着人们的饮食需求。

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如何通过改良,培育出适合“高温、高湿、低日照”和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质作物?这一直是实验室研究的目标。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的“癌症”,它会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情况下会下降30%-50%。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经过7年多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发现了水稻的天然突变位点,有望提高水稻的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的国际难题,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该团队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合作,发现并揭示了抗病与高产的协调机制,为培育水稻等抗病高产作物新品种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成都创新:在水稻中发现自然突变位点

陈领导的团队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多种抗病基因的广谱抗病分子机理,而且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将抗病基因资源应用于水稻广谱抗病育种,培育了一批抗病水稻亲本和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其中,与水稻育种专家合作育成了20个抗病力强的水稻新品种,其中有7个是国家审定品种,包括福优498、宜优香2115和川谷优538。福优498和易2115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

成都创新:在水稻中发现自然突变位点

除水稻外,实验室还培育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和一系列玉米新品种,这些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并已广泛用于生产。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了解消费者需求,贴近市场。”陈认为,“校企双进”活动为政府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企业与大学精确对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宋艳艳编辑,市科技局)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创新:在水稻中发现自然突变位点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