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9字,读完约3分钟
2012年2月,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由已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家和一生捐赠1500多万元设立。 什么力量带动赵家,把终身储蓄都捐出去? 这个金融学家癌症晚期拒绝使用进口药,终身节俭几乎是吝啬的是什么?
节俭度日,但怀着补习的梦想
1934年赵家和出生在清华园,父亲是清华大学法学院主任。 1955年,他和清华大学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奖牌,毕业于无线系的赵家在留学学校任教。
虽然享受安逸的理由很多,但他的生活说“节约的话就能节约”。
赵家和生前的公寓里有价值的东西很少:简陋的二门书架,床,一套桌子和椅子,各地的纪念品都放着,已经有年了。
学生们说他的生活很朴素简单,一生都过着“做预算”的生活。 一美元的化纤毛衣能穿十几年,但没见过他身上的东西有什么有趣的。 如果基本的生活能满足就好了。
1998年,退休后赵家和应邀去美国,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赵家和家人经常挑最便宜的鸡腿吃,吃法棍面包,他妻子吴嘉真后来说不喜欢吃鸡。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说,癌症晚期,赵老师舍不得单张价格500元的英国进口药,他听说印度有仿制药,单价只有50元,赶紧问人买,但这药全身过敏。
赴美3年后的赵家和,最终放弃了在美国待遇优厚的工作,主张回国。 后来,他的学生们开始理解赵家和埋藏在心底的补习梦想。 他的心已经飞向中国西部,成为怎样的穷孩子的身体?
没有欲望,又“有追求”
据赵家和学生、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刘迅介绍,1998年,从事股票投资的他在深圳偶然遇到了赵家和教授。 “那时老师给了我钱。 金融界德高望重的赵先生投资的理由是什么呢? ”。
使刘迅困惑的是,这位“投资者”意外地询问了收益如何、收益如何。 到2005年,再次相遇时,刘迅向赵先生报告说“马上就要500万元了”。 赵家和轻轻地点头,小声说:“我能做点什么。”
2006年,第一批补习金从北京寄来,江西、湖北、吉林、甘肃……中国版图上,贫困中挣扎的农村娃在赵先生的帮助下,重拾希望。
关于赵家和的人品,很多回答者用“无私无欲”形容他。
赵家和曾经的研究生、证监会副主席李超,2002年和退休的赵家推着巴士,送走了台湾证券法大全。 “那本书摞起来有一尺厚,老师给我仔细读了。 “大陆和台湾的文化背景相近,对学习他们没有坏处”。
赵家和的追求也体现在他“忘我”的精神志向上。 “在雪中送炭吧。 ’我打算和病床赵家成立助学基金会,我的好朋友陈章武暂时受命,为了这个愿望我决定去西部贫困的甘肃。
那个行程很困难,我忘不了。 陈章武见到了多个贫困娃娃,他又见到了多个清华校友。 他们特别支持助学这项事业。
在陈章武等人接棒者的再三下,赵家和发现了“雪中送炭”的对象:贫困地区、优秀高中、困难家庭的上学生。 他旨在给基金会取名“兴华”,鼓励孩子们为振兴中华读书。
从那以后,每年1000个孩子,各学校的100个孩子,在整个高中阶段都会得到基金会的持续资助:每个孩子一年可以得到2000元,共计达到200万元。
据新华社报道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清华教授患癌舍不得吃进口药 捐成千上万西部助学(图)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