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6字,读完约2分钟
50个烟头可以兑换一个绿点,10个废电池也可以兑换一个绿点。 三个绿点可以换一袋盐,十二个点可以换一袋洗涤剂。 五个月前,贵州省黔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罗伞村的“垃圾银行”开业了。
过了一会儿,罗伞村的村民们加入了收集垃圾的行列,兑换的绿点随时可以在村里的“垃圾银行”变成盐、味精、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
现在罗伞村的街道上没有垃圾死角,塑料包装也没有被风吹走。 路边抽烟的村民把烟头掐死放在口袋里,收集了一袋,送到了“垃圾银行”。 这位有1500多名村民的侗族村寨脱胎换骨了。
孟彦镇市长杨再勇坦白说,今年年初的罗伞村还是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寨,该村的支书受到了多次批评。 杨再勇在心里批评村支书,表明对环境改善没有根本作用,在层上添加代码不仅使工作手段简单粗暴,而且会引起干旱群体的矛盾。
此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了农村清洁暴风雨行动。 和其他村寨一样,孟彦镇也想热情地找到解决垃圾围城难题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增加清洁工。 ”。 杨再勇说,实际上,在各个村庄增加清洁工并不容易,工资、保险是相当大的支出,这个方案显然行不通。
有人建议村子里的公务员轮流到村子里监督卫生,杨再勇说:“乡镇干部应该由很多本职员工来做,太多的人反对‘本职工作会毁了’。” 破题之路最终指向村民,“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处理村民垃圾必须依靠村民自己。 ”。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以垃圾为宝,舍不得村民随便倒垃圾? 在其他地区学习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诞生了“垃圾银行”。
今年7月,孟彦镇孟彦村、罗伞村、芒岭村、岑湖村四个村寨成立了“垃圾银行”。 四个村寨的“垃圾银行”设置在村子的小卖部旁边,门口贴着写着“垃圾兑换点”的海报,海报上记载着每个垃圾收集数对应的点,“银行”只对村民开放,点不能转让。
“垃圾银行”的账上记载着姓名、时间、垃圾名、数量、兑换的商品等各村民的兑换明细,兑换情况每月公布在“垃圾银行”门口的火箭上。 托管“垃圾银行”的零售商根据市场价格向町政府结算。 垃圾分类回收后,有回收价值的是“垃圾银行”管理者卖给废品回收业者,收益作为管理者的事业补助金。
据孟彦镇统计,四个试点村每个月兑换的商品总共价值2000多元,“花了财力承受的钱,完成了村子大事。 ”。 杨再勇说。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贵州侗寨建“垃圾银行”破解垃圾围村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