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40字,读完约10分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温州市乐清县(现在是乐清市)的柳市镇,经过商户,出现了很多人。
他们在五金、矿灯、螺丝、合同、二手货、目录、线圈、电气等多个领域,业务和收入都遥遥领先,在那大米还是2斤的时代,有人一年净收入能达到3万元。 他们被称为温州“八大王”。
但是,在1982年全国开展了“严厉打击经济行业犯罪活动”运动的情况下,“八大王”作为经济罪犯受到打击,被关押,“害怕罪恶”而逃亡……是所谓的“八大王事件”,不仅在温州,在全国范围内,
从市场经济的流行,到受到打击的对象,再到平反后的全国宣传,他们的命运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中国经济改革快速发展过程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的“八大王”现状如何? 5月1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信息记者访问了温州乐清市。
回家后,郑祥青每天早起运动,写字,研究计算机知识,生活很舒适。
速读
温州“八大王”的事
1982年,由于民营公司野蛮疯癫,国民经济过热,计划体制下的物资流通秩序混乱,国家以投机交易为罪名展开了严格的经济整理运动,到年末全国立案了各种经济犯罪16.4万件,关闭了8.6万件,判决了3万人。
其中,典型举出温州的8名商人,被全国通缉、公开审判的是旨在轰动天下的“八大王事件”。
“八大王事件”在1982年前后举国闻名,温州民间公司曾经抬不起头来。 1984年,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案,温州经济的活性化不容期待。” 他组织了联合调查组,审查了所有文件,结果得出了“除了少量逃税,八大王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的结论。 “八王”翻身咸鱼,成为改革的先驱人物。
a
┓八大王┓面对面
释放后成为温州第一家复印店的老板
人物
名片
郑祥青,72岁,温州乐清市柳市镇人。 1978年左右,去地下市场购买电解铜,运到乐清市物资局交换铜线,运到家里自己生产铜线圈,4年间盖了三层楼,银行存款超过10万元。 1982年,因涉嫌“投机交易罪”入狱,无罪释放,回家开了打字复印店。 我现在在家。
《线圈大王》郑祥青: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废除‘投机交易之罪’,肯定没有今天。 我不敢做生意"
温州乐清市柳市镇,街上挤满了电器、五金店。
发生什么事了
那个炎热的下午
几十年后,72岁的郑祥青依然记得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是1982年中最热的一天。 那天他带着二十多名工人在工厂流汗。 几千个手卷合同不久就签订了,如果按时完成,他还会得到无与伦比的收入——他打算用它来扩建大工厂。
这时,门突然开了,进来了一排“确实很冷”的人。 “我们是区委的员工小组(当时的柳市镇是柳市区)。 我有件事需要知道。 ”。 前头的人摇着证明书,“请和我们一起去”。
郑祥青被带到柳市镇郊外的部队撤退后留下的营区,在当地被称为“兵房”。 “你没怎么问我。 知道线圈工厂和银行的存款,等待解决通知。 ”但是郑祥青没有等到解决通知。
他在“军营”等了整整一年半(网上公开资料上有郑祥青关闭了六天的记述,但向记者说明,正确的时间是一年半),没有判决,也没有定罪。
他被带走后,他妻子也被多次审问,线圈厂也紧急关闭了。 他们后来知道,被捕的理由是郑祥青涉嫌“投机交易罪”。
当时他是温州有名的“线圈王”,35岁,在那大米还只卖2美分的时代,这个年轻人竟然有10万元以上的存款,郑祥青的头晕真令人吃惊。
成名
“线圈大王”的由来
郑祥青土出生于温州乐清柳市镇,初中一年级辍学。 18岁时,作为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被放逐到乐清盘石镇农村成为知青。
种了几年地后,他不想再当农民了,索性放下工具上山砍树,用手做算盘球来卖。 工艺精细,人缘好,后来他带回柳市学修理电器产品。
1978年的一天,两个乐清当地人看见他摆弄电器,焦急地问有没有卖铜线圈,乐清智广电器厂介绍线圈不足,如果他能的话,大生意在等他。
因此,双方作出了口头承诺。
因为学习电气,郑祥青把漆包线的技术熟练到轻型汽车,不足的只有线圈架。 然后,他安排了表弟去宁波。 功夫是个有心人,表弟在宁波买了线圈架。 回来后,两个人去废市场买铜线和工具书,在家敲铜线圈。
对方很满意,让他加快了生产。 于是表哥向地下市场购买电解铜,运到物资局交换铜线,郑祥青在家生产。
很快,第一批产品顺利交付,郑祥青收获了财富,商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 他叫了妻子和家人,又委托了五六个人做小工作,在家开了线圈厂。
后来,他盖了一座三层楼的小楼,工人最多30多个,线圈厂的年净利润达到了3万元。
他成了柳市镇风云人物,被外界称为“线圈大王”。
活路
用打字复印东山再起
释放后,郑祥青自愿从区委那里收到他的17000元赔偿金。 但是他没有从事铜线圈的生产。
当时郑祥青认为生产风扇是个好工作,取出赔偿金和房子存款,开办了风扇零件工厂。 这次,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乐清整体,到温州,生产风扇和风扇部件的工厂、工作室已经遍布了。 他落后了,资金投入少,几年后,遭受了多么多的损失。
风扇工厂不能经营。 一家五口人生活。 我该怎么办?
有商业嗅觉的郑祥青在糟糕的个人体验后找到了“出口”。 当时,为了解决资料,郑祥青跑遍了柳市的整个城镇,找了下午,找到了唯一的打字复印店,又排了两个小时才复印好。 他突然意识到打字复印的商机很大,去了杭州、北京,自费学习了计算机知识。
1992年,郑祥青去北京,花8000元购买电脑和打印复印设备,在柳市镇开了一家打印复印店,成为温州当时为数不多的打印复印经营老板。
果然生意出奇地好。
后来,他又叫出校门的女儿来店里帮忙。 父女不到两年,就开了风扇零件厂赚了亏损的钱。 看到生意更好,郑祥青又算上家里的独生子女,打字复印店也从前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扩大到了一百平方米。
从那以后,他再次过着别人羡慕的生活。
退休半百年沉迷于电脑
郑祥青的妻子在他50岁左右的时候迷上了计算机,说:“每年去北京、杭州专业,去计算机培训班学习计算机高级知识,平时家里堆满了计算机方面的工具书。”
“55岁左右,我退到了二线。 ”。 5月17日,坐在家里慢慢喝茶的郑祥青带着次女和三个儿子去教堂后告诉记者“钱足够了”。
事实上,回家后,郑祥青没有空。 他又迷上了写字和爬山。
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洗脸后做早饭。 五点出去爬山,六点半又回家,买菜,写字,研究电脑。 “这十几年,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虽然不会像其他商人那样成为大富豪,但在说话之间,郑祥青依然很满意。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废除投机性交易的罪,我们没有今天,一定不敢做生意”。
趁着改革开放的接二连三的政策支持,郑祥青的三儿子发现柳市镇的产业很多,但物流是个问题。
和父亲商量后,他迅速退出复印店,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运输企业。 郑祥青不停地点头说“现在也干得好”三个儿子的现状。
八大王♀群像图
罪和非罪他们都震惊了世界
“八大王”是谁? 多年后流传着多个版本。
除“线圈大王”郑祥青外,被当地推进部门确认的有“古品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五金大王”胡金林、“螺纹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倾大王”吴师廉、“电器大王”郑元忠 5月17日,记者从温州乐清市委推进部得到消息,除郑祥青、刘大源和叶建华外,其余人已经不在乐清当地生活了。
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就40年了。 柳市,在这场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率先探路的乡镇,现在迅速成长为浙江第一经济强镇、“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断路器生产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 据温州市政府官方通报,工业是柳市立镇之本,截至2009年,柳市镇gdp达到252.2亿元,在全国百强乡镇中排名第15位。
在柳市,“八大王”已经不是风流韵事了,但历史上的这个特殊群体依然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和怀念。
“古品大王”王迈仟
那一年,父亲将从上海等地购买的旧矿灯部件、电器制品等拆解、改造、加工后,加入“浙江乐清制造”的品牌进行销售。
1982年,因投机交易被判处7年徒刑,1983年被无罪释放。 1995年死于肝癌。
《目录大王》叶建华
因拍摄当地产品制作“目录”而闻名的叶建华于1982年因“投机交易罪”被判缓刑3年,1984年无罪释放。
和孩子一起在海外生活几年后回国。 2009年,我获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证书。
“五金王”胡金林
1982年,因“投机交易罪”被捕的胡金林逃走,1984年春节潜入柳市被捕入狱,66天后平反。
2001年,他购买了柬埔寨第三大发电厂,获得了15万亩原始森林的专利采用权。 短短几年就成了柬埔寨的电王和橡胶王。 “螺纹王”刘大源
从1980年末开始,刘大源在上海等地大量购买螺纹产品,之后转售,成为全国最大的螺纹经销商。 1982年因“投机交易有罪”而被捕,但逃亡。 平反后,回到柳市町继续螺丝。
“合同大王”李方平
改革开放之初,李方平在低压电器销售行业斥责风云,被称为“合同大王”。 1982年因“投机交易犯罪”而被监禁,平反后远赴异国。 回国创业,自主开发人工内耳。 他的诺亚坎企业成为10年来国内唯一能自主开发人工内耳的公司,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这个行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
“打砂大王”吴师廉
吴师廉于1980年5月与人合作,私设翻砂工厂,经营翻铝铜砂连接鼻子等电器产品。 1982年因“投机交易罪”被捕,最终被拘留63天后,作为违反工商限制被解决。
现在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其家族公司红色电气集团有限企业的年产值超过亿元。
《电气大王》郑元忠
一度生意最有活力,成为最有风景的“大王”。 释放后,重新操作旧业,打开了开关工厂。 后来成立了庄吉集团,不仅服装,还造船。 2011年资金链断裂,造船牵引庄吉集团,最终被迫申请破产。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重访温州“八大王”:废除投机倒把罪的亲历者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