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52字,读完约5分钟
年,王凤雅不幸患上了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癌症。 王凤雅的家庭负担不起巨额治疗费用,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得到了网民的慷慨协助。
年3月,据仁爱人士透露,王凤雅的父母发了善款后,没有用来拯救王凤雅。 一家自媒体发布的复印件《王凤雅的死》声称,王凤雅父母募集的15万美元善款带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子嘴唇,但女儿的眼病持续恶化。 这个版本通过网络传播后,小凤雅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网民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欺诈。
但后来故事戏剧性地反转了。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推进科科长张磊落接受采访,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族当初的募捐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接受了38638元的捐款。 而且这些钱基本上是用来治疗女儿王凤雅的。 现在还是1301元。 据此,当地警察表示不存在欺诈捐款(一些网民认为王凤雅家族提供的支出明细包括购买奶粉的支出,不包括在治疗费用中。 但是对很多网民来说,给幼儿买奶粉也是合理的)。 5月25日下午,在太康县张集镇民政所、水滴采购、媒体等人员的陪同下,王凤雅的祖父王太友向太康县慈善会提交了募捐项目剩下的1301元善款。
至此,事件的真相基本弄清了:王凤雅的父母没有欺诈行为。 有点媒体,新媒体也删除了以前的报道。 但是,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网上募捐进入了更多的公共视野。 但是,有时听到的欺诈、欺诈、不规范的操作,明显透支了公众的爱。 “小凤雅”的事没有欺诈捐款,会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吗? 如何恢复国民对网络捐赠的信仰?
3岁孩子的死令人叹息,令人揪心,但公众和媒体的观察力显然不在这里。 事件曝光后,捐助者感到不满,后悔当初选择了网络求助。 对捐助者来说,说明以后没有被骗捐款,但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可能对网络慈善活动的自信少了一分。 这种双重输的结果,值得各方反省。
疑问始于事实
新媒体兴起的移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的朋友圈从未缺少唾液,稀有的是对事实的探索和对真相的执着。 有点新的媒体习性值得怀疑,但不一定进行过调查,得到了切实的结论证据。 关于这件事,一点新媒体质疑王凤雅父母的欺诈捐款,把原本为拯救女性筹集的善款“挪用”,给儿子治疗唇腭裂。 其“重要证据”只是一张WeChat力矩的截图:王凤雅的母亲带着用WeChat力矩晒干的儿子在北京一家医院就诊的照片。 后来,证明给儿子做唇裂手术的费用由别的基金会支持,给女儿治病是完全两码事。
一个网络的事,往往是“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个新闻片段得出结论,然后口头处罚“充满义愤”。 这方面当然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明确,以视听为正。 但另一方面,要求很多读者擦亮眼睛,在加入“讨伐”的团队之前,先“多跑一会儿”理性,追逐事实,等待证据。 而且,对于传达重要节点的新媒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发出声音时要慎重。 意外的是,你在键盘上随便敲的“结论”,传输热点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言论自由需要边界,造谣也负有法律责任。
事件情节改变后,王凤雅的父母说要向造谣者诉诸法律。 确实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有助于进一步澄清事实,也是正当的网络慈善活动的支持。 舆论监督有助于网络募捐的正规化、透明化,但任何监督都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 否则,伤害不仅伤害了相关当事人,还伤害了慈善本身。
公开透明,重建信任
确实,很多人一听到“欺诈”,就容易相信这是因为背后有社会土壤。 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网络募捐,甚至欺诈行为经常刺激公众的敏感神经,捐助者和捐助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缺乏相互信任。 一旦有了导火线,人们的这种不信任感就会被点燃。
从这个立场来看,要恢复人们对网络慈善活动的信仰,首先需要恢复信任。 为了恢复信任,有必要在阳光下募集慈善资金,在阳光下采用,引进监督机构。 根据年9月实施的慈善法,网络公益募捐只在有资格的网络募捐平台进行。 但是,法律没有禁止个人通过网络求助的行为。 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网络为自己寻求帮助,但个人不能通过网络筹集资金开展公益活动。
《小凤雅》一案,据警方调查,王凤雅家族此次募集的善款主要通过水滴筹措,善款35689元,另外通过网民微信红包、火山小视频直播2949元,共计38638元。 水滴公益24日刚通过民政部认证,成为合规的网络公益平台。
王凤雅父母的行为中既有个人求助的成分,也有在网络平台上求助获得资金的成分。 无论如何,公开透明度和向捐助者公开资金的采用情况是赢得信任的至少要求。 这次事件引起网民的疑问,也与受援方没有立即公开资金的录用情况有关。 实际上,王凤雅家族在采用善款时保留了票据,但可能是因为缺乏这种意识,所以没有及时公开。 这应该为今后的求助者引以为戒。
现在,在公众对网络慈善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有申诉的援助者通过越来越多的合格的网络平台获得善款,引进第三方监督机构,不在集资平台上积极发表资金的采用情况 平台在审查方面也需要资金的下落,要更加公开资金,积累公众对网络慈善活动的信心。
中国人决不缺乏善心,需要良好的慈善机构和社会气氛。 这件事再次告诉我们,善心一次也经不起费用。 各方只有合作,在捐助者和援助者之间建立互信。 这本身就是善,为中国慈善献出爱。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投稿秦川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小凤雅”事情真相出来了 谁该反思?反思什么?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