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0字,读完约6分钟
浙江在线5月29日报(浙江在线记者俞任飞)这里河网密集,河道的小桥名叫子思,意为附近和平、中庸的人,横跨两岸的小村庄也因桥而得名。 站在桥上眺望这个村庄,黛瓦白墙与桑园、稻田熠熠生辉,乍一看和普通的江南水乡不同。
不远的白墙上,“中国蛇村”的普通话映入眼帘。 从1980年代开始,村民以养蛇为业,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多饲养了300万条以上的各种蛇类。 之后,很多人称这里为“中国第一蛇村”。
将近40年,蛇村现在怎么样了? 记者最近访问了德清子思桥村,探索村民的“与蛇跳舞”生活。
枕着上万条蛇睡觉
桥的西边有以蛇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有水蛇、陆蛇两个区域,隔开小间距的玻璃罩上饲养着乌蛇、王锦蛇、蕲蛇(五步蛇)、眼镜蛇等数十种蛇类。
“这是蝮蛇,有毒。 ’说的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杨洪昌。 他是村子里养蛇最快的人之一,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养了将近20万条蛇。 现在除了展览他还养殖了很多蛇,博物馆对面的矮平房排是饲养室。
杨洪昌带领记者进入养乌蛇的饲养室之一。 饲养室灯光昏暗,几扇窗户被黑布复盖,地下铺满了小石子。 “为了控制湿度和温度”杨洪昌这么说,停在木笼前面,准备拔出笼子的门闩。 打开笼子的门,两只蓝蛇注意到交易,昂抬起头来吐信子,把身体稍微对着记者。 同一堵墙上有30多个类似的木制笼子。
杨洪昌说,子思桥村饲养的蛇类以无毒的红链蛇和带毒蝮蛇为主,共计有十几种。 每年清明以后,天气一变暖,村民就开始陆续养蛇。 记者绕村一周,已经有几户村民养了红锁蛇。
进入养蛇家的房子,这么大的一楼大厅内几乎空了。 在地上铺上细沙,“熟练的养蛇人只要捏沙子,就知道湿度是否合适”。 养蛇说。 细沙上铺着大网丝,上面粘着几十个网袋。 每个网袋都缠着几条蛇,袋口用绳子绑着,以免母蛇逃跑。 “每条袋蛇都是按照大小分类的。 否则,抢劫,吃同样的东西。 东西两个堂屋里都装满了这样的网袋,共千条蛇,数量近万条。
除了红锁蛇,村子里还有几个饲养蝮蛇等毒蛇的养蛇家。 一名记者看到南北两个大院总共建了八个蛇池,被水泥瓦包围的长方体是蝮蛇窝。 “里面在板架上出了好几层,去除蛇毒的时候,打开盖板。 ”养蛇家老陆比画说,一池蛇池至少有300条蛇,晚上凉爽的时候,看到它们从蛇窝里游出来,在墙边结成一团,最强,能爬到接近一半的高度。
在子思桥村,很多人和老陆一样,每晚枕着数万条蛇睡觉。
从湖州德清县向西向北走了约30公里,有一个叫子思桥村的村子。
一天最多被咬一百口
村民不是一开始就养蛇生活的。
子思桥村的水网很密集,另外背后有一堆白色的女神,当地本来就有很多蛇。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村民在农闲期上山捉蛇,取蛇胆和蛇皮卖给收购商人。 商机杨洪昌开始考虑养蛇。
经过几次实验,杨洪昌选择了在当地广泛分布的红链蛇作为种蛇。 蛇是野性的,除了不想吃人工饲养的饲料外,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的限制,成活率不高。 在试验了水草、纸箱、砂土等材料后,杨洪昌发现用泡沫箱模拟蛇在洞穴中的生活环境是最佳的,将红链蛇的孵化率提高到了80%。
养蛇长大了,杨洪昌也遇到过很多危险的情况。 他最害怕的是蛇逃跑,尤其是毒蛇。 一天晚上,我醒来,说:“肚子突然凉了,马上就知道蛇爬上来了。 ”。 他的眼睛朝下,黑白银环蛇从腰间向左臂游去。 “银环蛇有剧毒的神经毒素,我吓得愣住了,一会儿就游走了。 ”。
经常在河里走,不能不弄湿鞋。 挑蛇喂食的时候,容易被蛇咬,“至少一万口吧。 这条毒蛇不在的时候一天一百多口。 ”。 杨洪昌指着自己的手,过去紧紧贴在手上的是蛇牙留下的小洞。 最惊险的一次,还是为五步蛇榨毒时,蛇头突然扭曲了,反而咬到了杨洪昌的手。 “我马上拿起刀在手上打了两个洞流血,用水赶紧,把车叫到杭州的医院打血清。 ”。
现在,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子思桥村的红链蛇饲养和人工孵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孵化率与野外相比提高了很多。
养蛇有独特的方法,比如每年蛇产卵前几天,为了防止蛇吃鸡蛋,先缝上蛇口。 又热的时候,蛇每天洗澡。 不那样的话,很容易死。
养蛇不容易,但比较赚钱。 通常的养蛇户,一年养蛇赚四五万元是最低的,最赚钱的是收集蝮蛇蛇毒,按克计算,一池蝮蛇一次吸两瓶矿泉水瓶蛇毒,吃冷冻牙膏卖给医药企业,一次三万元,半个月吸一次以上
这是养蛇的最好景象,子思桥村的180户家庭中,约9成以养蛇为业。
现在记者还在村子里走,还是到处可见晒黑的蛇皮、蛇胆。
想养蛇的年轻人很少
这几年,子思桥村的养蛇业发生了变化。 “养蛇的人变少了,很多人又回到了旧业,做了丝绸围巾”以前100多户人家几乎在家养蛇,现在锐减到不到4成。 养蛇家中也很少有人年轻。 “以老人为中心,年轻人不想做这项工作。 ”。 村口的老养蛇人感慨万千。
实际上,子思桥村的蛇,养殖大多不超过3个月,在去除蛇毒、孵化胎蛇后,除了极小一部分以外,除了放生以外,还经常被放入药中。 村里很多年轻人认为这种养殖方法太原始了,杨芳是杨洪昌的长女,在父亲的培养下,她成为了自己蛇业的第二代传人。 对于迄今为止的养殖方法,她不太赞同“只抓住蛇,饲养后断蛇入药,这个产业没有前途”。
因此,她与武义刘金蛇类养殖场合作设立了实验室,对越来越多的品种蛇进行了人工养殖实验。 现在养殖场熟练了眼镜王蛇、眼镜蛇、比目鱼、江豚等蛇类的卵孵化、从养蛇到人工繁殖的全套养殖技术,到明年下半年将诞生人工养殖的第三代五步蛇,之后还将进行乌蛇、银环蛇等蛇类的小规模养殖实验。
对杨芳这样的蛇村的下一代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深化,蛇村将走上与上一代不同的道路。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探秘“中国第一蛇村”:几百村民养300万条蛇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