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7字,读完约4分钟
刚过三周年,上海自由贸易区启动了新一轮金融改革计划。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拓展上海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实体经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一步将是扩大上海所有科技企业自由贸易账户开户主体资格,为科技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提供自由贸易账户服务。
自由贸易账户是一套规则统一、本币和外币统一的可兑换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高速公路”,是金融改革开放、金融产品服务和功能创新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自由贸易账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跨境结算、本币和外币融资、跨境贸易融资、跨境担保、跨境并购、跨境金融管理,以及支持上海清算所推出的国际黄金交易板和自由贸易区航运指数和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
本通知发布前,在FTZ注册的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进行单独核算,实现资金自由流动。这项政策出台后,被上海市教委科委列为科技企业的企业和FTZ以外的合格境外人才也可以在金融机构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由此可见,FTZ创新和优惠政策的扩张反映了中央政府建立FTZ的初衷:不是专业化和例外化的“政策萧条”,而是探索成熟、可复制和可扩展的经验,创造一个“制度高地”。
所谓“政策萧条”,是指通过特殊优惠政策或取消特定领域和地区的某些限制,形成区域差异化竞争优势(Aiji、净值、信息)。事实上,依靠简单的税收激励和权力下放等特殊政策,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带动效应,实现快速发展。然而,“政策萧条”往往会吸引大量的“搭便车者”,甚至“政策套利者”。这种参与者不是为了创新和发展而来,而是专注于“短期利益”。一旦这类群体的数量急剧增加,不仅政策失去了初衷,而且真正关心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资源和动力也被挤出,这可能导致区域发展的短视、产业发展的过度集中,甚至经济和金融风险的积累。
创造“制度高地”的区别在于政策红利不是集中发放的,企业也不能通过“等待、依赖、索取和摩擦”来获得。相反,在制定政策时,我们应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可以推广和复制的经验。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社会各界对改革的力度和进度普遍持乐观态度。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人认为改革进展缓慢,没有触及深层次的改革。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渐进式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众所周知,改革的阻力往往在于两点:一是既得利益的阻挠;第二,如何妥善处理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集聚。
如果前者是缺乏进步的主要原因,那么改革很可能会停止。
经过三年多在观察区的探索和实践,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渐进式改革属于后者。事实上,在过去三年中,FTZ在寻求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和审慎的尝试。然而,必须明确的是,任何创新政策的实施都不像纸面文件那么容易。每一项创新都需要配套政策、风险控制措施、内部系统对接的配合调试和业务培训。以自由贸易账户为例,基于“电子围栏”的涉外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是开放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包括独立核算制度、跨境资本流动内部调节机制和跨境流动性反向调节机制。
第二,改革结果是该地区独有的,还是旨在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先锋,而不是一个优惠区,这一点在政策的早期就已明确。因此,自贸区的政策不仅要适应当地条件,还要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虽然没有治愈所有疾病的办法,也没有适合所有地区的政策,但改革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一个地方。
到目前为止,第二和第三自由贸易区的扩大已经顺利推进,中国有11个自由贸易区。这表明,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以自由贸易区为先导,中国的“深水区”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从具体政策来看,上海自贸区事后监管和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已经推广到其他自贸区乃至全国;这种自由贸易账户的“区域外开花”也反映了谨慎试点和逐步推广的理念,因此机构红利可以覆盖更广泛的范围。因此,上海FTZ在推行改革政策时倾向于谨慎而非激进。
总之,面对改革,与其追求“大、干、快、进”的急功近利,不如脚踏实地,正视改革的困难,平衡发展与风险,稳步前进。只有这样,自贸区的经验才能推广到更广的领域,红利才能惠及更广的范围。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自贸区金改:不要“政策洼地”而要“制度高地”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