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0字,读完约7分钟

阅读

周伟荣

《万历会计法》产生于明万历初年,即16世纪80年代,是张变法的直接产物,全书43卷,约100万字,资料4.5万余条。此外,该《会计记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国家财务会计总册。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万明一直从事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研究。他最早在明代提出白银货币化的概念。1999年,他开始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专题论文。2015年与数学教授徐应凯合作完成《明代整理与研究》一书,并于2015年8月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22届国际史学大会主题会议上发表演讲:“白银货币化:明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彭新伟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说:“直到元朝末年,白银还不是一种完整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铜币已经成为在中国古代盛行了2000多年的货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白银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这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钞法”和“钱法”在明代的《法律书》中都可以找到,但却没有“银法”,这说明白银本来就不是明代的法定货币,所以根本没有制度这一历史事实。因此,从明初禁止金银交易到白银在全社会的广泛使用,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再到主要货币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的历史现象。白银是如何货币化并成为标准货币的?长期以来,这个问题缺乏专门的研究。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本书以白银货币化为主线,重新审视了晚明的货币史和金融史。研究表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经历了一个从民间自下而上,再到官方认可的自上而下实施全国的过程,这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和全球化的开始密切相关。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外国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中国由此走向了全球。作为学术逻辑的延续,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会计法》珍贵的大规模数据,探索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将白银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特别关注了晚明时期整体金融结构与白银货币化的比例关系,探讨了晚明时期金融改革的现实和发展趋势。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本书是对大规模数据文档的创新性整理和研究。研究结果分为三篇文章,主要以统计列表的形式。共编制了555个统计表和28个数字。明代整理输入了45000条财务会计数据,处理了20多万条数据。第一次校勘系统地整理了原书的数据,编制了133个A表,严格遵循《会计记录》原书的卷序,保留了原书的全部内容,使《会计记录》首次具有了现代统计表的形式。原书中以汉字表示的数字数据改为阿拉伯数字,每卷都附有原书《进化举例》。文章的编排解决了长期以来因原著内容复杂、数量庞大而造成的混乱和麻烦。在第二篇统计文章中,我们分为13章,按顺序准备和排列表B。在整理整本《会计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原始统计表中记录的数据,编制了134个统计表。这部分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如比较、分类等。第三篇研究论文共分十章,按顺序编排,每章前附有说明,最后一章为统计图。本文编制了288个货币化研究统计表。从明代白银货币化理论出发,以白银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将《会计法》中的所有收支数据转换为白银,并对全国财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了一套系统的货币化统计表和统计图,客观地还原了16世纪末明代的整体财政状况。最后附有七个附录,包括皇族谱系表、行政区划、户部十三部、度量衡说明、主要参考文献、《明惠殿》的户口本、《史明录》的户口本、《天地赋》等。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这本书是历史学家和数学家之间的第一次合作。它将历史与数学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以统计表的形式还原16世纪和明代的金融结构和整体金融规模,揭示明末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现实,并对金融货币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对《会计法》中田赋的数字数据进行探索性初步处理的基础上,首次将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的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应用于历史研究领域。选取15个省作为样本,按照其在天府级别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并将已知同级别省的银折标准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同类省的银折标准,从而确定省级天府项目的银折标准。然后,以白银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将国家土地税转化为白银,得出16世纪省级土地税的分配和货币化比例,并选取个别省份进行案例分析。《会计记录》第6卷山东地税数据全部缺失。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得出的山东与南直隶同属一类的结论,本书应用随机数学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以白银为统一的计量标准,补充了万历初年山东省及其各州县的数据,给出了土地税的货币化结构。以耕地税为因变量,谷值积累为预测变量,对每一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模型回归效果显著,误差百分比小,模型拟合度高,回归效果理想。最后,严格按照《会计法》所记载的实物和兑换的白银部分,用白银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将财政收支明细货币化,将实物从财政货币总额中剔除,从而得出财政收支总额,实现了对16世纪和明代国家财政总体结构和货币化比例的实际认识。 晚明时期中国金融体系的现实变化和基本特征,进一步了解明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在全面系统整理万历会计记录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在理论上也有所创新。通过对《万历会计法》的梳理和研究,基于对明代财政由物业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认识,这份大型的资料性文件是张改革的产物,它清楚地反映了16世纪80年代明代财政改革有两大趋势:一是白银是统一的财政计量单位,二是白银是统一的税收征收对象。文献表明,当时正处于从实物金融向货币金融过渡的阶段。虽然没有对全国推行鞭笞法,但只有福建清账试点成功,万历九年《清账条例》颁布全国,为白银最终成为金融主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白银货币化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41.93%,白银货币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49.41%,实际白银收支赤字高达1,573,915.76两。因此,增加明代白银收入迫在眉睫,改革势在必行。明代的金融发展趋势无疑是以白银为主。事实上,当全国的土地被清理时,鞭笞法随之而来。到了万历末期,尽管有些地方仍不可避免地被征收实物,但《税收与服务百科全书》显示,以白银为统一计量单位的做法在全国各地盛行。在这方面,以白银为主的金融体系的转型到明朝末年已经基本完成。虽然世界上没有张,但16世纪的金融改革是成功的,万历时期的改革成果在清初完全可以效仿。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16世纪和明代金融从物质商品到货币的全面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从以物质商品和强迫劳动为主向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转型,这是现代货币金融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赋税国家向现代赋税国家转型的开端。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出现,首先是中国社会国家和社会向近代转型的产物;它的基础是转型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的整个世界的联系,即中外变化相互作用的产物。白银直到1935年才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明代白银货币化开启了中国近500年的白银时代。

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作者是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启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