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7字,读完约4分钟

“这是我们整个村子的荣誉。有了良好的信用环境,我们村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甘肃省武威市黄花滩镇四墩村书记马万国指着他刚刚收到的“信用示范村”的牌子。

前不久,在武威市召开的“十二五”农村信用组织创建总结命名大会上,武威市对一批信用意识强、金融环境好的信用组织进行了集中命名。在这次活动中,武威命名了600个信用示范户(法人)、200个信用示范村和20个信用示范镇。马万国所在的四墩村是命名的信用示范村之一。

信用浇开致富花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集贫困、民族、山地和沙漠于一体。全市辖93个乡镇,总人口181万,农村人口占66%。为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武威中心支行与政府部门和农业金融机构共同推进农村信用组织建设,实现了农民增收、金融机构增效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信用浇开致富花

十年前,高永年是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周家窑村的一个普通的贫困家庭。现在,他已经成为全村致富的带头人。今年,高永年被评为全市“信用示范户”,周家窑村成为知名的信用村。高永年依靠信贷实现了从贫困家庭到致富带头人的转变。

信用浇开致富花

2012年,天祝县开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加大了无担保和无担保小额信贷的投入。当年,高永年通过信用合作社的信用评级获得了5万元的信用贷款,解决了大棚建设和养殖的资金需求。高山细毛羊养殖规模从20多只增加到200多只,年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10万元。去年,凭借良好的信用记录,他又获得了27万元的信用贷款,带领周边农民建厂发展,年收入160万元,带动同村60多名农民就业。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当他们有多余的钱时,他们就赶紧先还贷。什么时候还利息,什么时候还贷款,村民们都记在心里,“信用就是财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信用浇开致富花

在武威市,像高永年一样,近20万农民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受益。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开展信用环境整治,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武威中心支行会同政府部门,不断在机关、学校和农村开展特色信用宣传,利用主流媒体加强对农民典型信用调查案例的宣传,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穷人能借,富人能借,不借不贷,不讲信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信用浇开致富花

为进一步推进“诚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武威市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类型、适用利率、抵押物、推荐评估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对信得过的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良的予以限制。地方涉农金融机构还根据农户基本情况、自身资产、信用记录、业务能力和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定期数据更新机制,对信用评估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避免“一评终身”。“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发放农民信用贷款75亿元,获得小额贷款和联合担保贷款的农民人数年均增长3.06%,农民贷款满意度达到89.6%。随着信用组织的建立,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2011年至201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3.97%,2013年至201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2.15%。

信用浇开致富花

武威市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支持“三农”发展,同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截至2015年底,武威市金融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499.52亿元,农民贷款171.5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38%和244%。全辖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010年的7.35%下降到2015年的1.44%。有效信贷规模和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下降促进了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提高。

信用浇开致富花

要摆脱农村地区的贫困,不仅经济需要,精神也需要摆脱贫困。如今,对当地农民来说,“跟上竞争”是评判用户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干部也善于利用这种情况,把对信用用户的评价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选择信用用户,不仅要看他们是否依靠债务,还要看他们在生产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否诚实守信。信用已经成为家庭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象征,影响着当地农民的行为。强调信用和文明已经悄悄地成为一种“时尚”。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信用浇开致富花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