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66字,读完约11分钟

2月24日,在中央农业厅、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由《农民日报》主办的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社会治理委员会主任胡元坤出席会议并发表交流讲话。

会上公布了多项奖项,“成都促进农村组织人才振兴和城乡繁荣”项目荣获“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十大创新模式”称号。胡元坤代表我市领奖后,做了题为“大力推进农村组织人才的年轻化,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的交流演讲。胡元坤表示,成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要求,“成都要继续走在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前列,做好表率”。不断增强组织实力,强化政治职能,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不断创新人才驱动,培育优秀农村人才集聚,不断加强机制引导,完善“一个核心、三个治理、共建共享”的新农村治理机制,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党参与模式,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主编侯楚初)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原标题:为农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

相关新闻

组织人才高效推进农村振兴

“成都推动农村组织人才振兴,促进成都城市繁荣”荣获“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十大创新模式”称号

成都推进农村组织人才振兴,把握四个方面

让基层组织的领导人“硬化”

发表了18篇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文章。制定和发布《村级党组织运行规则》;扩大党在新领域的覆盖面

让农村人才队伍“壮大”

选择最适合强有力的乡镇领导班子;打造一支“一懂二爱”的高素质专业“三农”工作团队;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让农村基层治理“活”起来

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理农村社会;充分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让所有社会力量“动起来”

采取多种措施,抓党的建设,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应尽一切努力动员所有力量参与。坚持、优化和提升党群活动阵地

要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瓶颈,要跨越农村发展的陷阱,要避免农业发展的弯路,只有创新才有可能。现在,“三农”事业的创新发展已经迈上一个新的起点,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2月24日,由《农民日报》主办的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我市“成都振兴农村组织人才促进城市繁荣”项目荣获“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十大创新模式”称号,成都的经验赢得了全场掌声。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被邀请当场向全国展示

专家高度认可的成都经验

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的高端话语平台,“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其使命是为振兴农村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理论和科学研究、基层政府和企业实践、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提供意见交流和对接服务。

编辑们了解到,去年,《农民日报》发起了第三次中国“三农创新榜”公益宣传活动。经过编辑和专家在过去一年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经过广泛评选,权威专家对入选的“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创新十大模式”进行了评价。获奖者在“三农”领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如农村综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技进步、产业管理模式、新农村建设等。他们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的先驱。其中,成都的经验很有代表性。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在认真听取了成都经验交流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协会会长、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毕美佳给予了充分肯定。“成都的农村振兴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最大的亮点就是抓住人才的振兴。”

毕美佳认为,振兴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成都的地位很高,工作很扎实,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成都市制定了“人才十二新政策”和“农村人才培养和集聚工程实施方案”,详细规划了党的建设和农村振兴的路线图。各地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多少关于人才复兴的计划如此详细。同时,在实施农村振兴的过程中,成都还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一懂二爱”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成都做好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在乡镇干部的年龄刚刚达到40岁,他们需要两年以上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们在村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引进专业人才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愿意花钱,给专家大量补贴,这有利于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在毕梅家族看来,成都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人才建设。“最大的亮点,也是值得全世界学习的,就是建立一所乡村学院。这些学院最大的特点是它们依靠地方特色,这是非常强大的。他们整合了重要的国家资源,尤其是部委的教育资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全国各地的农村培训班都愿意来成都参加培训。”

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和聚集工程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不断增强。

“站在加快建设一个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关键节点上,我们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要求,成都要继续走在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前列,树立好榜样。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和聚集工程,深化农村基层治理,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组织部相关官员在现场交流中表示,我市在推进农村组织人才振兴方面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首先,让基层组织的领导人“硬化”。我市加强了党的全面领导,发表了18篇加强农村党建的文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同时,规范了村级党组织的运行,颁布了《村级党组织运行规则》。去年,全市培育了117个示范村(社区),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农村建设。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0%,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坚持择优选拔,加强乡镇领导,努力打造一支“一懂二爱”的高素质专业“三农”工作队伍。目前,已有4251名致富带头人和1494名外出工作、经商、回乡的优秀人才进入村领导班子。同时,我市重视村干部的孵化和培养,实施了“百镇千村头雁孵化工程”和“千村万人村(社区)后备干部孵化行动”,在村(社区)动态储备了1.5万多名后备干部。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13000多名村规划师、科技带头人、“村工匠”等专业技术人才和10多万名新型专业农民,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需要。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同时,要让农村基层治理“活”起来。为此,我市完善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目前,全市已有3539个村建立了自治组织定期向村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覆盖农村地区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的各个方面。我市坚持依法治乡,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农村基层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坚持天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都的体现,并将其融入农村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最后,必须“动员”所有社会力量“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通过党的建设来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有信心地致富奔小康。例如,詹其村党支部坚持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实现了经营形式的植入,增加了农民收入,集体资产达到5700万元。“据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提高繁荣城市乡镇的“知名度”,我市已千方百计动员各方参与,整合民政、财政等20多个部门,专项资金15亿元,并以党组织的名义下沉村(社区),实施9.6万个惠民工程。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我市不断优化和提升党群活动阵地。根据村民“第二故乡”的定位,3539个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革,使之更加贴近群众,便于村民进入、参与和分享。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相关新闻-

成都抓党建促农村组织人才振兴的案例

杜英区占旗村:

农村改革的旗帜

近年来,詹其村总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集中居住区、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建设党支部,带领全村深化改革,发展工业,改善环境,净化农村。村党组织已经成为群众信任的中坚力量。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该村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大胆创新。从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入手,探索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进行了集体经济股份制的量化改革,把村民变成了股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流转绩效保障保险制度、集体资产股份制、农村产权交易等“五项改革”的深入实施,敲响了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锤”,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利益。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崇州市朱彝村:

解读农村组织振兴的新形式

朱彝村正在探索以支部为核心,以新农村管委会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为补充的“一个核心、两个环节”的治理模式,实施制度化、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的“四个现代化、共同治理”。坚持重塑组织,丰富农村党组织形式,建立由原住民、新村民和商业联盟组成的新农村党支部。突出居民主体,创新社区发展和治理,推动基层社会协商向森林地板“下沉”,引导群众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坚持多元互动,促进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席会议”等内生动力机制;坚持以党建带农供方改革,推进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设计开发创意商品,推进“产品到礼品,文化到文化”,形成市场化发展格局。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浦江县明月村:

探索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一批村支书依托传统民居、古窑址等历史资源,以及朱磊、茶叶、松林等自然生态背景,锁定文化创意旅游定位,提出“茶山、竹海、月亮窑”发展目标,成立岳明新村、旅游合作社、朱磊合作社三个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建设新时期的文庄村、新乡村、理想村。完成文昌院、潘麟改造项目28项,引进蜀山窑坊等艺术项目45项,吸引100多名艺术家、文化创作者来村创作、创业、生活,吸引150多名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创意家居、特色餐饮、体验农业项目23项,开发岳明陶瓷、岳明酿酒、岳明茶系列旅游产品10余项,形成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2018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大邑县的“幸福公社”;

发掘人才助推农村振兴

“幸福公社”坚持走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在党的建设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形成了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的良性循环。文昌农业创新中心的成立,通过“设计+文昌+农创”的品牌孵化模式,辐射和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充分发挥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优势,成立工艺品、餐饮、客栈等各类商业实体30余家。推动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成功孵化48家企业、16支团队和30多种农产品,实现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联合建设的创新组织和旅游开发公司的成立,吸引了500多名归国人才创业,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了社区居民随收入致富。(主编侯楚初)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经验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模式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