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5字,读完约4分钟

什么是包容性金融?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很容易陷入墨守成规,或者只是给生产资料以金钱和临时援助,或者陷入数字扶贫的表面改善,而没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长期前景。对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包容性金融,没有简单现成的答案。

然而,尽管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但包容性金融有三个关键词不容忽视。

关键词1:“主动造血”

输血很简单,但是造血不容易。普惠金融最忌讳的就是“给人一条鱼”。它应该探索一条甚至多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激活帮助人们积极制造血液的能力。

一方面,主动造血需要提高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基础金融知识、技术育种知识、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培训。这种训练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一些“接地气”的特性训练来提高效率。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根据本地区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在农村金融教育中开展了“三个一行动”、“金辉工程”等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并通过“金融夜校”等方式普及金融政策。利用空闲时间、小视频、获奖问题和答案等。此外,针对遵义、毕节、铜仁、黔西南等地少数民族聚集的特点,在救助行动中突出“双语”宣传,让当地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等贫困人群了解金融扶贫政策,让贫困人群了解、理解和使用金融。

普惠金融需抓住三个关键词

另一方面,探索持久稳定的利益联动机制。目前,在各省的探索经验中,通过“扶贫再融资+银行自有资金+订单合同”、“小额信贷+”和“信贷资金+财政贴息+人才带动”等模式,为群众增收提供了相应的专业指导和风险防控。

例如,贵州省黄平县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扶贫再融资和财政补贴资金,支持贫困农民的土地再耕种和开发,并提供小牛和养殖技术。养殖条件成熟后,贫困农民可以通过吸纳贫困农民就业和购买成年牛来增加收入。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带动了600多户人家种草养牛,人均年收入有望超过1万元。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省172个贫困村获得银行信贷6.4亿元,直接支持293家企业或合作社,带动12684户家庭就业。

普惠金融需抓住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2:“激励与约束”

保障普惠金融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科学的制度和机制设计。如果普惠金融的受益者仅仅是贫困家庭,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就会受挫,这种援助机制可能成为昙花一现或“面子工程”,难以形成长期的可持续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制度时,要考虑构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克制是指对不作为和行为不检的惩罚。通过制定分阶段的、可操作的、可量化的评估目标,对不符合标准的或落后的,或与其他方面的权益分配挂钩的,进行窗口指导、访谈和通报批评会议。

普惠金融需抓住三个关键词

激励是指鼓励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实际成果的机构。这包括实质性奖励,如优惠政策和对包容性金融工作成效的赞扬;它也意味着在制度设计中保护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和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普惠金融工作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大红包”,而不是“负担”,从而激发了它们在设计、参与和长期坚持方面的主动性。

关键词3:“因势利导”

顶层设计不能缺席,但它不能太详细,导致僵化的政策。开展普惠金融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利导。

中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大相径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即使在一个地区,由于贫困家庭的基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条件改善后需求的变化,也有不同的改革方向和要求。一些地区的一些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可以直接照搬。在把握普惠金融基本原则和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地方特色和实际需要的改革方案。

普惠金融需抓住三个关键词

简而言之,让安全、高效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进入千家万户已成为其积极和长期发展的基石;让实际利益惠及所有参与者,让包容性金融体系和机制在市场化机制下独立运行、成长和成熟;根据地方和个人特点及不同发展阶段,做好普惠金融是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普惠金融工作才能在不同的情况和阶段产生更加持久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普惠金融需抓住三个关键词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