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54字,读完约8分钟
■围绕开放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第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市场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成都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加快高校实验室科研成果“躺”向生产线的步伐。
■成都计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西部(成都)科技城。构建“一核四区”发展格局,坚持“营城”与“挖潜”相结合,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把西部(成都)科技城建设成为创新源和科研主阵地。注重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与主导产业结合,大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具有创新要素的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今年年初,中央提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的新高地、高品质的宜居之地,并要求西部科技城建设“一城多园”模式。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推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月20日,成都科学城和四川省为建立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设立了前六个配套项目。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是建设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是成渝地区实施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支撑。
抓住城市发展的新机遇,谋求长远发展。未来五年将是成都培育和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区域驱动力的关键时期。这也将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起步阶段。为了在危机时期培育新的机遇,在变革时期打开新的机遇,成都将采取全面、辩证、长远的战略眼光来适应变化。将危机转化为机遇需要科学、高效、准确的战略路径。以产业生态圈建设引领要素整合和集聚,以科技城建设引领科技创新,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以政策源和高端要素运行体系建设为动力,加快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建设,开辟基础研究“第一公里”、原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产业市场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看看创新资源
成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和几十所各类研究机构。
2020年1月,北京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成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成都,20个项目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项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占四川省奖项总数的80%。在20个获奖项目中,成都主持11个,参加9个,其中2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创新竞争力。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在空之前已经进入了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重塑全球创新地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从而为城市层面的跨越式发展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
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到第一张钞票“饺子”的诞生,再到技术经纪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首次探索,数千年来,成都一直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基因的城市。
打开成都的创新地图,高校星罗棋布,科教资源丰富。目前,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60多所各类高等院校,其中双一级学科2所,双一级学科8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清华(四川)能源与互联网研究所等几十个研究所,以及成都132个独立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从城市之间的比较来看,成都在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中排名第六。
国家R&D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仪器等科学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提升城市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目前,成都已聚集了9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种科研基础设施。
看看创新的活力
成都年度创新综合指数在中国排名第五
丰富的科教资源、一批“国宝”和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成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将新增10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收入将超过9300亿元。成都将率先在中国推行技术经纪人职称制度改革。邮政科技成果所有制改革的经验将在全国八个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和推广。《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是中国第一份以地级和副省级城市为评价单位的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年度综合创新指数在全国排名第五...抓住科技创新的动力,成都创历史新高。
近日,身着西装、围着红领巾的李进敲响了警钟,将成都的先行者推上了创新板,实现了西南创新板上市交易的“零突破”。这位领导人扎根的成都,人口密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因此,即使在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成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也增长了11.0%,进出口总额同比呈上升趋势,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城市经济弹性和“双胜利”的曙光鼓舞着人们。
“经济韧性”从何而来?它不仅来自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来自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和创新。没有改革和创新,就没有科技创新的效率。
围绕开放基础研究“第一公里”、原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市场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成都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并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使“躺在”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
致力于落后和超越,“新经济”已成为成都开辟的新路。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力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的战略选择。明确提出以“六种新经济形态”为重点,构建“七种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独角兽企业从0家增加到6家,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加到36万家。新的经济活力指数和新增就业人口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位...经过三年的蝶变,“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已经成为共识。
创新和变革永不停止。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转变的一场革命,是建设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
如何重塑资源流动体系,让创新的资源要素“留在”产业功能区?“景荣惠校企双进”已成为另一条探索路径。2019年,“景荣惠校企双进”系列活动共促成近500家企业和高校达成728个校企合作项目。今年,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的高质量科研设施,以增强工业功能领域的企业能力,并为制造业转型和新经济扩张提供持久动力。
看看创新的力量
成渝共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西部科技城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来自四川和重庆的CPPCC委员联合提出了支持成渝地区建设西部科技城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今年年初,中央提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生活的宜居之地,并提出“一城多园”的西部科技城建设模式。
放眼全球,科技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正在汹涌澎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世界城市都有完全不同特征的科技城市。例如,东京的筑波科学城,北京的中关村科学城和上海的张江科学城。这些科技城市既是“科技的起源”,也是“未来工业的摇篮”。
以成都和重庆为例,两地共有121所高校、178万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群体创新空室,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创新政策来源潜力大,转化市场大空。以建设西部科技城为契机,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和资源整合,有利于“1+1”的发展。2“促进形成具有不同特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创新乘数效应。
如何激活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活的孩子的城市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为了进一步开拓基础研究的“第一公里”、原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及产业市场化的应用,成都计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西部(成都)科技城。成都将建设以天府科技城为创新起点、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为产业创新承载能力的“一核四区”发展格局。成都将坚持“营城”与“战略”相结合,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把西部(成都)科技城建设成为创新之源和科研主阵地。注重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与主导产业结合,大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具有创新要素的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日前,川渝科技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两地将合作建设“一城多园”的西部科技城。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和西部两大国家新区宣布了2020年双方合作的10项重点任务。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西部科技城、成渝科技发展走廊、内陆自由贸易港等建设...
一个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画卷正在加速。
本报编辑严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采取多种措施,开辟科技创新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kjs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