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6字,读完约8分钟
“熊猫速度”在16个月内引领全球类似项目
中电熊猫8.6液晶面板生产线
一块玻璃板进入生产线,经过200多道工序转变成高清晰度液晶面板...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位于双流西航港开发区的成都华力熊猫展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在进行一场神奇的改造,一期和二期12万产能将于3月实现。
“春节期间,整条生产线都很正常。目前,成都中电熊猫已在IGZO、光分布、GOA等核心技术领域收集整理了近100项专利,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抵御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并有效转化为公司的有形资产和利润……”生产线旁,正在检查产品的副总经理李广生兴奋地介绍道。
这一转变是成都建设创新型领导城市和国家重要科技中心的生动缩影。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时,鼓励企业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国防与民用技术产业的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国制造转型、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型、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18年,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成都加快了高质量经济发展对策的出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2项,国家科技奖励29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医药卫生、新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2%。值此春节之际,编辑们走进成都创新与创作项目的第一线,走近那些正在裂变的创新,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创作,感受一个城市创新与创作新时代的脉搏。
创新创造成都的“破壳”
成都中电熊猫下月将在一期和二期实现12万吨的满负荷生产
厂房技术含量高,设施设备自动化,生产流程极其严格……这是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给人的第一印象
成都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80亿元。仅用了16个月就成功点亮并投入生产项目产品,为全球类似的液晶面板项目创造了“世界速度”。这是成都中电熊猫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在成都创下的新纪录。下个月,成都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将在一期和二期实现12万台全生产。
在明亮的车间里,特殊的机械手臂被有序地挥动着,灵巧的机器人熟练地操作着,16条用于智能制造高效晶体硅电池晶片的全封闭式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单晶硅片经过诸如纹理、扩散、蚀刻、退火、涂覆、丝网印刷、测试和分类等精确工艺后,被“具体化”成精确的电池片。春节期间,通威太阳能成都三期高效晶体硅电池项目A1车间也很忙碌。
“与传统的半自动生产线相比,该项目的非硅成本预计将比目前水平下降10%以上,实际产量可达到设计产能的120%。”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毅自信地表示,下一步,通威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在双流建设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
为加快新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成都市第一届创新经济委员会启动了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双百工程”,去年新增经济企业4.1万家。成都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会议召开,发布25篇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真金白银”文章,新增民营企业9.35万家。“十二五”人才新政策的深入实施,吸引了25万多名本科以上毕业生落户成都……激活第一动力——创新,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拓展第一资源——人才。成都在推进“一号工程”创新改革方面迈出了尤为紧迫和稳健的步伐。
成都的创新有什么影响?可以看到一组数据。去年,成都为各行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1200个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每万人拥有22项有效发明专利。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批准第一批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项目、省级低空空领域改革试点项目,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
国产大型客机C919和“昆龙”AG600的“眼、耳、口”都是“成都制造”。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芯片和世界上第一个“防水”插座的研发,有助于中国“人造太阳”新“充电宝”的研发...创新驱动发展。成都“破壳”的创新成果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中国和中国的辉煌创新。
66个工业功能区正在共同推进
拓展成都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巡视施工现场,检查消防设施和设备,明确人员职责...春节期间,中国建设第五局第三公司人才公寓项目部办公室主任王和在三岔镇社区项目(三期)的工作仍然很忙。
今年是王贺第一次没有和父母在广安老家过年。为了推进空的新港口城市的建设,他和大约10个同事一起承担了责任。“整个项目包括许多项目,如幼儿园和警察局。工作量非常大。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其他物品尤其重要,不能掉以轻心。”王和说,在整个港口新城,仍然有更多的建设者坚守岗位,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在他们为之奋斗的地方庆祝新年。
这种忙碌是整个“东方”地区的常态。2018年,“东进”地区将实施205个重点项目,占全市总量的18.8%。总投资6358.4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19.7%。
“东移”揭开了一千多年来城市格局变化的帷幕,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成都的高品质发展开辟了一个0+的广阔空间。
成都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转变经济工作方式,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加快率先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成果和产业项目向66个产业功能区转化。2017年12月,成都启动了学校、学院、企业深度融合工作。成都依托66个产业功能区,建立和完善了利益共享、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交流、互助协作等合作机制。创建学校、学院和企业的创新社区、发展社区和利益社区,促进各方的实质性深入融合。
到目前为止,全市66个工业功能区已实现了与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两个合同的全覆盖。与近200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374个校企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超过4000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223个,占签约项目总数的60%,协议投资额超过2800亿元。
激活科技资源,融入城市创新肌理,加快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建设。在学校、企业、场所深度融合的发展下,目前各产业功能区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进了一批与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实力和品牌影响力高度相关的新型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工业体系和开放功能体系的形成加快。
这也是一项技术突破。成都钟建法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在厂房内,传送带匀速运行,“机器人”自动运行。每隔55秒,一片1.6米长、1.2米宽的碲化镉动力玻璃就会从生产线上滚落下来。
“目前,我们实验室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7.8%,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成都中国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表示,八年来,中国建材集团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团队解决了数百个技术难题,最终在成都实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单元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国产化。该项目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中国大面积碲化镉微光发电玻璃技术的空白。
碲化镉发电玻璃“成都制造”的实现只是成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成都实施了高质量的现代化计划,加快建设“5+5+1”现代工业体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增长8%左右,高质量经济发展趋势逐步显现。
在1.5万亿元的背后,是成都高含金量产业的强大支撑,这是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一个新的台阶。2018年,成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卫生、新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文化旅游和生活服务是五大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新增经济企业4100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新的经济活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成都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功能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编者严松严,姚,王丹,摄影师胡大田)
原标题:16个月建成投产“熊猫速度”引领全球同类项目——创新驱动引领高品质经济发展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创新驱动引领成都优质经济发展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jjxw/3224.html